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给流浪儿童一个温馨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5日15:27 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8月5日电(记者岳月伟)小林来自陕西,小于来自河南安阳,小项姐妹来自郑州,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只有14岁,最小的10岁。由于有着流浪儿童的相同命运,使他们成为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而他们的父母则是和他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一对青年夫妇。这就是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建的“类家庭”。

  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这户“类家庭”。家庭内部的摆设和其他的普通家庭没有什么区别,墙上贴满的各种学习和娱乐绘图更有一些学习气氛。正值暑假期间,除了小项姐妹中的姐姐到美术培训班学画画外,其他3名孩子和青年夫妇都在家中。这对青年夫妇向记者介绍,兄弟姐妹四人都在上学,也和其他学生一样上学放学回家。他们的任务就是像亲生父母一样照顾教育他们,虽然他们的身份是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都亲切地喊他们“爸爸、妈妈”。

  所谓“类家庭”,就是类似于家庭的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融入社区的无家可归流浪儿童之家。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谢站长介绍说,“类家庭”不同于救助中心的集中封闭短期管理模式。一些流浪儿童由于失去双亲根本无家可归,还有的是有家难归。加上在长期的街头流浪生活中养成许多恶习在短时间救助管理中很难改变。如果成立一个类似于家庭的生活圈子经过相对长时间的培养教育,既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有时间改掉不良行为和不好的思维方式,并且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2003年9月该中心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组建的“类家庭”正式运行。

  “类家庭”不是一个永久性的、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家庭模式,孩子是流动的,“类家庭”只是他们的一个驿站,但是很多孩子都将“类家庭”当成了固定的家。一位辅导员说:“孩子们最不愿意提起的就是什么时候将他们送回去,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不和睦才成为流浪儿童的。”目前,该中心共成立了两个“类家庭”,先后有28名流浪儿童在这里长期生活过。

  谢站长介绍说,进入“类家庭”的成员年龄一般在8岁-14岁之间,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屡送屡返或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在本人愿意的情况下,经中心考察后,均可进入“类家庭”,但应是来自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且以本省为主。进入“类家庭”的儿童,可以根据儿童本身的特点、爱好,选择就近入学或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其提高自食其力、自谋生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今后融入主流社会独立生活做准备。该中心的“类家庭”救助模式是全国唯一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成立的试点项目,谢站长说,他们今年还要组建两个“类家庭”,让更多的流浪儿童在接受正常学习教育的同时,感受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甜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