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牛群被谁给毁了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5日15:50 中国新闻网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牛群这样的人物担任副县长,或许恰恰合乎民主政治原则。但问题是他同时想扮演演艺名人、副县长、成功的商人三种角色,最终成为政治体制中失败的异类 牛群以一位演艺名人的身份出任蒙城副县长,似乎并无什么不妥。既然里根可以当美国总统,埃斯特拉达可以当菲律宾总统(注意,这位老演英雄的前总统现在已经被关进了监狱)、施瓦辛格可以当加州州长(该州每年的GDP如果单独排列,完全可以进入全球十强),那么,牛群自然可以当个副县长。而且,资料表明,牛群担任此职完全合乎法定程序经蒙城县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又经过了省委、市委组织部门的认可。 事实上,这样的人物担任副县长,或许恰恰合乎民主政治原则。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从行政官员中选拔其中的优秀者担任政务官员,比如,从财政局长、计委主任中选举产生县长、副县长。然而,行政官员和政务官员是两种不同的职位。 一个优秀的局长,很可能根本当不了县长。因为,两者所需要的视野、能力,是大不相同的。从理论上说,一个县长,应当能够敏锐地感受民众的需要,应该知道如何配置本县的资源,并使之最好地服务于民众的需要;而一个局长,只需要具有执行能力就足够了。按照这样的标准,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像牛群这样的人物出任县长、市长。 因此,牛群即使不具备行政能力,也仍然可以担任副县长。牛群的到来具备广告效应,给蒙城带来广泛的利益,这就足够了,哪怕他一天也不到蒙城上班。 不过,牛群仍然失败了。 牛群到蒙城,确实可以当一个能给蒙城带来巨大利益的副县长,但却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企业家。他可以因为在蒙城的业绩而获得荣誉,甚至获得政治上的地位,但如果进而还想获得财富,那就不够审慎。而假如借助于依靠名声所获得的权力为自己博得财富,那就是致命的自负。 牛群迈向失败的第一步是由制度决定的。所有人,从官员自己到普通百姓,以至于专家学者,几乎都认为,政府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政府官员的政绩主要就是用GDP增长速度来衡量。牛群也不能免俗,他口口声声要给蒙城人民带来财富。 于是,整个蒙城形成了一个全世界最奇怪的经济:“牛群经济”。蒙城县官方网站上是这样描绘蒙城发展战略的:“全县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借助文化名人牛群来蒙城县担任副县长的机遇,大力发展牛文化、牛经济,加快发展蒙城富民强县的步伐,为实现‘十五’计划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牛群也确实不负众望,他充分开发利用自己的名声,为蒙城招商引资。 假如仅至于此,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然而,牛群的下一步却出岔子了。他把发展蒙城经济与自己发展经济捆绑在了一起。要作一个获得上下一致好评的副县长。牛群当然应当为蒙城经济发展作贡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牛副县长就可以自己下海直接操练。而牛群却不假思索地越过了这条界限。 于是,连他自己恐怕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演艺圈的名人,还是蒙城县副县长,还是成功的企业家。当然,牛群可能根本就不屑于搞清楚这三者间的关系和界限,事实上,他可能为自己能够轻松地游走于这三者之间而兴奋、自豪,他会把这作为自己成功的奥秘。 这确实是个完美的名声-权力-财富连环套:靠着演艺名人的声望,获得了在蒙城的权力;这种权力让他可以在蒙城县内轻易获取种种稀缺资源——比如土地、银行信贷;而全国性名声和地方性权力结合在一起,又让他可以获得外地商人的信赖,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反过来,这又可以巩固他在蒙城和蒙城所在地区的地位,为他赢得全国性名声。 即使我们相信牛群的人品确实很好,但是,置于这个复杂的名声-权力-财富连环套中,牛群只要稍有疏忽,就会惹上瓜田李下之嫌。 事实上,现在,属于他名下的那些财富,究竟属于公,还是属于私,确是大可怀疑的。他曾经解释过,也用实际行动澄清过。但是,只要是具有正常理智与情感的普通人,也会推测,演艺名人、副县长、商人三种身份的缠绕,的确会令人眼花缭乱,把持不住。 牛群本来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行政官员直升政务官员的体制,作为目前政治体制中的异类,他也确实给蒙城带来很大收益。但是,顺着政府大搞经济建设的逻辑和人性自负而欲望膨胀的逻辑,牛群从一个好县长,变成了一个官商,最终惹得一身骚,可能还一无所得。 他该怪谁呢?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