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瘦身:我们该反思什么(热风)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2:42 人民网-华东新闻 |
联响 对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部分场馆建设计划的调整,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颇为传神地形容为“瘦身”。 从近期众多相关报道来看,外观酷似“鸟巢”的国家体育场,可谓这场“瘦身运动”中的焦点。自从《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首都媒体披露“鸟巢”从7月30日起暂停施工、等待方案调整的消息后,“鸟巢”到底怎么了,就成了公众关注的悬念。不久,北京市政府领导表示,将积极树立“节俭办奥运”观念,对奥运场馆建设方案进行调整,通过调整投入结构,追求平实而非奢华的筹办过程。这些报道,明白地解释了“鸟巢”停工的原因。 但是,引起舆论较大反响的,还是一些专家对“鸟巢”的安全性、设计是否合理的质疑。专家们向国务院领导的建议中认为,有的奥运场馆设计方案因片面营造视觉冲击,而忽略了安全、实用、环保等建筑的基本要义,致使施工难度和造价极大提高,不但用钢指标惊人,建筑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难以保证,实属不必要的巨大浪费和冒险。《21世纪经济报道》载,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专门针对“鸟巢”设计发表意见:“‘鸟巢’每平方米用钢量达到500公斤。总用钢量接近5万吨。这是非常超标的。我没有理由说它有问题,但是实际上我们非常担心。” 之所以引起反响,不单是因为质疑的是一批“院士级”的建筑学权威,其意见足以引起政府和公众重视;还因为人们透过这一场质疑产生更多的疑问:节俭办奥运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作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奥运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项目建设要量力而行,决不可盲目崇尚奢华,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则。既然“鸟巢”在安全、可持续利用、奢俭取向等方面存在许多争议,当初它是怎样顺利通过一轮轮的淘汰程序,从而作为最优方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呢? 《燕赵都市报》的评论问责:“舆论不应保持沉默。当初在工程造价上没有提出异议,在工程安全上没有经过通盘考虑,而今却到了要对工程方案进行修改,重估其安全性的地步,这是否也是有关人员的失职?” 但在人民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讨论页面中,更多疑问围绕着当初的决策程序展开。为了更多了解“鸟巢”方案出台的详细过程,我打开北京2008奥组委的官方网站“新北京,新奥运”,试图寻找更多的信息。一篇《奥运“鸟巢”见证中国胸怀》的文章写道:“‘鸟巢’设计之初和深化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节俭办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随后的方案评审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和荷兰建筑大师库哈斯等13名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评审、反复比较、认真筛选,经过两轮无记名投票,选举出3个优秀方案……”,“评审委员会又以压倒多数票推选‘鸟巢’方案为重点推荐实施方案。在讨论时,共有8票赞成、2票反对、2票弃权、1票作废。在国际建筑竞赛中,一个方案能获得如此多的共识,应属少见”,“为征求公众意见,竞赛组织单位又将全部13个设计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公开展出。展出历时6天,征得观众投票6000余张。其中被中外评委重点推荐的‘鸟巢’方案获票3506张,名列第一,表现出观众与评委在相当程度上的认同”,“经决策部门认真研究,‘鸟巢’最终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最终实施方案”。 看了半天,没有完全搞清楚问题出在哪———程序似乎是完整的,既吸收了普通观众的感受,也有中外专家的评价,最后是决策机构的慎重拍板;理念看上去也是正确和先进的,“节俭”、“可持续发展”等要素一个也不少。那么,昨天通过了,今天又修改了,损失也既成了。我们的决策机制假如想获得一点前车之鉴,该反思的是哪个环节?离北京举办奥运会还有4年,像“鸟巢”一样面临调整的建设项目也并非个别,认真总结、找出决策机制中的不足之处,对于我们办好盛会将大有裨益。 《华东新闻》 (2004年08月06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