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的伤口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3:45 人民网-江南时报

  女儿学校暑期办优补班,即优秀学生补习班,愿者上“钩”———班主任让家长自己打申请签字画押。我知道,这是学校对付查处或者对外封口的高招。作为社会人士,我知道这类补课是违规犯禁的,但作为家长,我几乎不假思索地照办了。为了让女儿明年中考考个高分挤进一所名校,我没有多少选择。

  我相信类似我这样的“双面家长”不在少数,一方面深情地评价素质教育之好,一方面却在假日里驮着儿女满大街穿梭去“强化”。理智和情感的牛氐牛吾,从女儿上幼儿园起就伴随我们,想到四年后的高考,我仍然无法卸下强压在我们自己和下一代身上的应试枷锁。这就很形象地形成如此反讽:明明知道南京今年的高考“滑铁卢”并不一定是场败仗,但在舆论情绪的影响下,绝大多数人都跟着别人齐声叫痛。

  痛么?如果高考没有取得高分或者整体录取比例居末给考生、家长或者教育人士带来痛惜的话,那么,我们的伤口在哪里?是长年累月的苦学没有取得应有回报而来的刺激,还是因强化了素质教育减弱了应试教育而来的悔恨?

  落榜之痛和末位之痛是今夏南京人的不幸,如果可称之为不幸的话。但有一种不幸却是状元之痛,河海大学的研究生甘德怀今年报考北大法学院博士生笔试成绩居首,却“惨遭淘汰”。北大校长许智宏说,类似这样考博考硕笔试第一名未被录取的,在北大几个学院都存在。因为,他们更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

  结局颠了个儿,痛楚也天壤有别。把南京的高考放到北大,或者把北大的考博放到南京,谁还会喊痛?看来,痛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因什么而痛;失败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试”败代价沉重。

  “北大模式”令人称奇,但许多人释然,因为它是北大,尽管它公然尊崇素质。但南京不是北大,所以许多人无法释怀,尽管标榜素质教育的人士喊起这四个字来还是瞻前顾后、遮遮掩掩。笔者十分担心,有了这一番喊痛的阵势,南京乃至江苏,谁还敢理直气壮地对“分数第一”说“不”。

  高考状元走出校门后直言状元并不是成功的标志;高考落榜者感叹真正的人生价值是在落榜后的清醒。我不知道江南时报对这两类人群的抽样报道,能否减少社会的“应试之痛”。但,痛就让它痛去吧,如果这样的痛换来的不是校长、局长、厅长的蹙眉,而是孩子们愈多的快乐!

  《江南时报》 (2004年08月06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