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探索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7:53 扬子晚报 |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各族人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今天的理论研讨会,是江苏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的重点活动之一。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我们爱戴他、感激他、怀念他,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理论是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在邓小平理论的宏大体系中,小康社会思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思想,既凝聚着小平同志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探索的理论思考,也有力地指引江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小康建设之路。 语出《诗经》的“小康”一词,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衣食无忧、生活平安的千年梦想。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把“小康”、“小康之家”作为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标志性概念,包涵了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敏锐地将“小康”同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和道路紧密联系起来,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来描述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状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康社会思想。 令江苏人民深感自豪的是,我省基层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劳动创造和积极探索,为小平同志把握全局,科学决策,思考、总结与提升小康社会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1983年春节前夕,在党的十二大确立“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后不久,小平同志踏上江苏大地,来到苏州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苏州之行给小平同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在后来的讲话中两次详细列举苏州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等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小平同志由衷地赞叹:“这几条就了不起呀!”他欣然宣布:“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信心增加了。”苏州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发小平同志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构想。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江苏人民在实践中体会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四条:一是“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重要战略阶段。进入小康既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又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起点,是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实施“三步走”战略,不仅显示出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民族振兴的雄心壮志,而且在发展战略上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态度和科学精神。二是具体展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特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统一。三是深刻反映了“先富”与“共富”辩证统一的发展规律。建立小康社会,既要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又要适时地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先富”带“后富”,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的协调发展,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经途径。四是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小康社会是一个包含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社会发展概念。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并细化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尤其是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小康社会的“新概念”及其目标、任务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江苏人民的广泛认同,对江苏的发展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指引和促进作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世纪之交,7000多万江苏人民在1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不断谱写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全省人均GDP在1980年基础上实现了二十年内翻三番,超过1400美元,各项民生指标得到迅速改善。江苏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江苏区域特色的小康之路。 这是一条解放思想之路。江苏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农村工业化的新局面,带动了上个世纪80年代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开创了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支撑了90年代江苏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缚,进一步开启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闸门,促进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大大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这是一条率先发展之路。江苏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小平同志对江苏的发展一直寄予厚望,明确要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我省始终牢记小平同志的嘱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呼应浦东开发开放、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三次大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全省GDP年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1992年以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践证明,既保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又实实在在、没有水分,讲效益、讲质量,才是符合江苏实际的发展路子。 这是一条科教兴省之路。江苏确立并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主体战略,坚持结构优化、集约发展。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必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教力量较为雄厚的优势。1988年我省率先提出了“科技兴省”战略;后来又将“科技兴省”充实为“科教兴省”,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提高了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了江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这是一条经济国际化之路。江苏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外向开拓、外向带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明确提出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形成外贸、外资和外经“三外齐抓、三外齐上”的局面。苏南相继涌现出自费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昆山之路”、借鉴新加坡管理经验的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先进典型。开放型经济使江苏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 这是一条区域共同发展之路。江苏确立“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小康”的思想,坚持区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江苏经济发展梯度特征明显,苏南苏北差距较大。我省把“区域共同发展”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将苏北特别是淮北地区的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促进苏南、苏北的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1997年淮北地区20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省告别了贫困县,2000年淮北地区所有县总体迈入小康门槛。 这是一条协调发展之路。江苏贯彻“两手抓”的方针,坚持两个文明互动并进、协调发展。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总结推广“两手抓”的新鲜经验,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96年,我省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回顾江苏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正是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才有了江苏人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江苏在小康之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巨大威力的生动体现;小平同志领导我们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总结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有条件也有基础实现率先发展、快速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是小平同志的一再嘱托,也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战略要点之一。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对江苏的定位与要求,我省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运用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最大实践,也是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 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致力追求科学的发展目标。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了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并且按照“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要求,经深入调研论证,在全国率先制订了省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大类18项综合指标体系,其中既有经济发展指标,又有生活质量指标,还有社会发展、政治文明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我们对发展基础不同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分别提出了从2007年到2017年实现全面小康的不同时序进度。这样一些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江苏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将起到有效的导向、考核和激励作用。 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全力贯彻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方针。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富民问题。针对江苏经济总量大而老百姓还不够富的实际,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一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从而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内容,使我们的发展目标成为一个富民优先的发展目标,引导各级干部更加关注民生,用更大的力气加快富民步伐。重点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江苏人精神,积极鼓励全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现阶段江苏加快富民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高度重视兼顾各方利益,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帮助失业职工、失地农民、失房居民解决长远生计,保证所有江苏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努力开创既快又好的发展局面。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关键是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要在全面协调发展上下功夫,把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我们将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全面提升江苏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加速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依靠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来提高农业。针对苏北苏中发展滞后主要是工业化滞后的实际,将主要集中在苏南的工业化布局进一步调整为沿沪宁线、沿长江、沿东陇海线为轴线的“三沿”产业带布局,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力争到国际市场找饭吃。积极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持之以恒地建设“绿色江苏”。 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要求我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共进,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江苏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科教优势,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才资源,必须坚持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江苏发展的主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教生产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增强江苏文化产业和产品的影响力。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培养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江苏人。围绕建设法治江苏的目标,加快推进依法治省,完善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开展“平安江苏”创建活动,努力为全省人民提供一个安心、安居、安全的社会环境。总之,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要实现社会事业的繁荣、民主法制的健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七个年头了。他的英名、业绩和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小康社会思想,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哲人其萎,后世继之。我们要把实践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早日全面建成惠及7400万江苏人民的小康社会,以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告慰敬爱的小平同志。李源潮(2004年8月5日)(此文系在江苏省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