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度磨难 愈挫愈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8:51 南方日报

  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系列报道

  1931年8月,27岁的邓小平从上海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1932年7月,他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1933年5月,被定为“毛派”头子,遭“左”倾路线打击,被撤销职务,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1934年10月,邓小平随中央红军从江西宁都出发,开始长征。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第二次打倒后,被押送到江西省南昌市郊的新建县,在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直至1973年初,邓小平才离开江西,复出政坛。

  讲述

  小平落难江西安全复出,当地群众功不可没——

  每个人都在尽可能保护他

  作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而落难江西,邓小平没有受到红卫兵、造反派的冲击迫害,最后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复出,毛泽东给他留了“后路”,周恩来的细致安排是关键,但江西干部群众在困难时刻尽可能对小平同志的保护照顾,也功不可没,后者对小平的精神鼓舞尤大,告别江西前,小平由衷地说出:“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采访期间,我们就不断听到、见到这样“一不小心立下历史功勋”的好心人——

  罗朋:

  “欢迎”邓小平不露痕迹

  陶端缙说,说实话,没有罗朋老书记,没有厂里的好工人,小平的状态不会那么好。

  据老陶讲,罗朋原来就是刘邓大军的一员战将,文革时挨整才被弄到新建拖拉机厂当书记,平时为人做事既有胆气,又有策略,可惜现在已经去世了。

  当时一听说小平要来,罗朋就顶着上级“出了问题,唯你是问”的压力,跟厂内干部灵活地交待:“中央没有开除他的党籍,我看打倒不打倒邓小平还难说。”他把小平两人安排到信得过的陶端缙的车间,对他私下讲:“邓小平是被人整了的,厂里造反派少数几个人是有的,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注意不要给人留‘辫子’。”

  罗朋又公开说:“上级这么重视我们,让邓小平来我厂改造,我们要搞个大扫除,展示一下新面貌。”实际上,罗朋偷偷叫了几个骨干,借大扫除把厂区原来与邓小平有关的标语全搞掉了,又不让人抓住“辫子”。

  李德宏:

  有派性的人别想近小平

  除了工人,默默保护小平的还有军人,李德宏和秦贞齐就是其中两位,尽管他们从未被媒体关注过。7月19日,我们在南昌市的军队干休所找到了他们。

  李德宏今年78岁了,1969年时,他是某师炮团的副政委,5月,他们炮团从山东调来南昌“支左”,就驻在已解散的南昌步兵学校内。当年10月下旬,邓小平一家住到步校校长楼,上级要炮团负责警戒,小平来前一天,团里连夜派人将校长楼前的冬青树换成竹篱笆。李德宏回忆说,他当时在团里就分工负责小平家的警戒安排,每天都要去那里看一遍,有时还进到邓家去送菜籽,但以他当时的资格还不能与邓说话。

  炮团为此专门抽人组成30多人的警卫排,李德宏参加了警卫的严格挑选工作:不是党员至少也是团员,有过派性的被严格排斥。由于保密和警戒工作做得好,红卫兵、造反派不可能来冲击小平同志。

  秦贞齐:

  为小平开最好的药

  秦贞齐75岁,第二军医大学毕业生,1969年南昌步校撤销时他被分到留守处当医生,小平来后,秦贞齐两次到小平家里给小平看病。

  “第一次是得了感冒,我去看了,没进屋警卫员先叫住我说,光看病,不准说话。”老秦记得很清楚,看完病他给开了中成药——银翘解毒丸,这是当时留守处能开的最好的药了,一般人都不会给开这样的药,没想到他回去却为此挨了留守处负责人的骂:“你给他这种人开这么好的药干什么?”

  第二次小平肚子受凉,轻微腹痛腹泻,老秦去了,记得很清楚:开的是藿香正气水、复方樟脑酊。“都是小病,但印象很深,主要是小平精神、身体状态都很好,”老秦回忆道:“我给他量了血压,听了心脏,没想到60多岁的人了心脏机能这么好,跟年轻人一样,血压也很正常。”

  怀念

  小平当年被“发配”所在厂的几位见证人深情回忆这位“老工友”——

  教我如何不敬他!

  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两落在江西。

  江西,是小平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的重要一站,从赣南红旗漫卷的根据地,到南昌市郊偏僻荒凉的望城岗,从《红星报》墨香弥漫的油印室,到拖拉机厂叮当嘈杂的钳工岗,他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愈挫愈奋,历久弥坚。

  小平两次被打倒在江西,又两次从江西崛起并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辉煌。

  对他的不懈奋斗,不仅历史降他以大任,报他以成功。他所深深爱着的祖国人民,对他的崇高品格和顽强精神,也早已护之如宝,铭刻在心——

  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在1969年10月到1973年初,被“发配”到江西省南昌市郊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3年间最相熟的3个人就是厂党支部书记罗朋、车间主任陶端缙和工人程红杏。如今,老书记罗朋已经去世,我们找到了已离开厂子多年的陶端缙和程红杏,7月20日,他们对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工友小平”的故事。

  【工作】

  小平相当于四级钳工

  陶端缙已经67岁了,脸上溢满了老工人特有的厚道和热诚。小平到厂里时他才30出头,当时到处搞军事化管理,小平一家人叫他“陶排长”。

  老陶回忆说,小平当时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分到他那个车间在钳工岗上挫零件,厂里就考虑让他干多少算多少,但小平却拒绝特殊化,他工作非常勤奋,工作量和其他工人一模一样,而且从不出废品次品,他说他在法国干过这个,是老把式了。据程红杏说,当时对比过,小平相当于四级钳工!

  老陶还说,小平挫零件,挫一会儿就把外衣脱掉,只穿背心,可以看得出,他的身体非常壮,“那个胳膊,那个手臂,一用劲就鼓起来,肌肉发达得很!”

  【生活】

  馊菜热一热还能吃

  陶端缙说,小平来前,县革委会先介绍说邓小平性格怪,不说话,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他说话少,上边也不允许他多说,但性格也不怪,从来不怨不骂,反而是满面笑容,根本看不出他是被打倒的,被“软禁”的。

  每天小平一进门,就摘下鸭舌帽跟工友们朗声问候:“早上好”,下班时就说:“明天见”,就像是来自欧洲的绅士,程红杏当时岗位在门边,听得一清二楚,日子久了,厂里的小孩子都跟着他说这两句文明用语。陶端缙对此印象也非常深刻:“单凭这个细节,我就感觉他将来还会出来做大事。”

  小平生活俭朴也让人敬服,程红杏回忆说,来了半年后,他们两个就拿了铜脸盆、剪子到厂来,让她帮忙补一下,磨一下。有一次,程红杏路过邓家,看到饭桌上有一盘剩菜,是茄子,她闻了一下,下意识地说:“这菜有点馊了。”但邓小平听到了就说:“不怕,热一热,还能吃。”

  【为人】

  不要为难当年“看管”警卫

  尽管小平一家遭受巨大打击,东奔西散,但在陶端缙和程红杏眼中,他们家始终和和睦睦,笑声不断。

  他们亲眼看到,曾任职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小平同志,不厌其烦地给大儿子邓朴方一遍又一遍地翻身、擦身,然后是穿鞋倒水;他们亲眼看到,邓家要离开江西,小平让卓琳买了水果、糖果,挨家挨户给工友家里送去,致谢告别。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毛毛写了一篇文章回忆江西的日子,陶端缙看了觉得文章里对黄干事(在江西时负责小平警卫“看管”的军官)的看法偏颇,黄干事在部队还因此受了委屈。

  1980年,陶端缙写了一封信给小平,讲了自己的不同意见。10多天后,刚好江西省博物馆馆长有事去北京找邓家,邓朴方告诉馆长,陶的信收到了,他爸爸看了后就笑了,说“黄干事是‘左’了些,但不要怪他,是上面规定的,我们家不会为难他,希望江西也不要为难他。”

  “我想了很久才写这封信,冒了点风险想帮帮黄干事,没想到小平同志这么大度,结果会这么好。”说到这,憨直的陶端缙不由得有些哽咽。

  【魅力】

  不挂画像,记他在心上

  1997年2月,小平逝世的噩耗传来,早已退的退、调的调,走得七七八八的拖拉机厂老工人们,自发地赶回厂里,自发地搭起灵堂,悼念工友、伟人邓小平!如今,邓小平百年诞辰,他们又在酝酿新的悼念活动。

  我们看到,邓小平的“老工友”陶端缙的家里相当简朴,而且,并没有想象中的小平画像。

  “我不想搞这些形式,我就记老邓在心上。”老陶说:“3年时间,确实有感情,不是同情。他的为人,他的风度,他的意志,教我怎么不敬他!”

  变迁

  拖拉机厂区将变“小平公园”

  7月下旬,我们来到南昌市西郊的新建县,离望城岗还有数里,就可见县城干道上挂着巨幅指路牌“小平小道由此去”。我们发现,小平百年诞辰前夕,以“小平小道”的修整开发为中心,一股巨大的“小平文化”发掘利用的洪流,正在江西这片红色革命土地上涌动。

  在赣南,小平工作战斗过的瑞金、会昌、寻乌等地,随着最后一个与小平共事过的老人的去世,党史部门正转为全力挖掘整理史料,抢修小平工作生活旧址,以求挽留住这位“老县委书记”的音容风采。

  当年小平离开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不久,该厂就转为棉麻厂,棉麻厂后来也倒闭了,现在门口的拖拉机修配厂的牌子,其实是拍电影时挂上的。厂房一直还在,并被辟成了纪念馆,整个厂区被统称为“小平小道”景点。漫步厂区内,大批工人在整修布置几个大车间,车间里隐约可见小平工作过的钳工台和劳动用具、产品。

  拖拉机厂门前,一个现代的大广场正在加紧建设,据称,当地准备引资2000万元,将“小平小道”景点附近拆迁3万平方米,并在原展馆的基础上兴建小平公园、小平广场,面积从43亩扩建到180亩。目标是将“小平小道”打造成南昌市的“红色亮点”、江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采访札记

  “小平小道”与实事求是

  南昌步校至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之间,邓小平当年参加劳动所走的便道——“小平小道”举世闻名。我们在江西采访时了解到,小平百年诞辰前夕,南昌市就“小平小道”征联,应者云集,其中一副颇为“典型”:

  徘徊小道,熟虑深思,构一国宏图,脑里排春天故事;

  拯救中华,高瞻远瞩,标千秋特色,眼前展世纪新篇。

  我们出发采访前,在各式报章和论著中,发现其中不乏类似的论调,即把“小平小道”作为改革开放构想的“发祥地”。

  7月的一个炽热的上午,我们来到新建县拖拉机厂后的“小平小道”实地体验,这是一条普通的乡间田埂路,灌木夹道,蝉噪蝶舞,当年小平同志正是在这条小路上顶着烈日、寒风上下班。踏足“小道”,追思伟人,确乎不虚此行!

  但30多年前,走在这条小道上的小平同志,脑子里真的构想着“改革开放的蓝图”吗?

  带着这个疑惑,我们四处请教,江西省邓小平研究学者万建强说,小平当时在江西读了很多历史书、马列理论书,但毕竟离开实际工作多有时日,1972年下半年,他向江西方面要求去一些地方参观时,就坦承了这一点。那几次参观对小平了解我国农村、企业生产凋蔽的实际情况作用很大,但他复出几年后又被打倒,改革开放是他第三次复出后的事了。

  小平当年的工友陶端缙、程红杏等也向我们证实:在厂里,小平很少跟人说话,外出接触更不可能;江西冬寒夏热,走那条路非常辛苦,工人们对两位老人是既佩服又揪心。有被访者就此直言:一位连人身自由都还没有的人,在“劳动改造”的路上构想多年以后的国策,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诚然,“小平小道”有着极强极佳的象征意义,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策的构想和形成,有个客观、长期的过程,实在“象征”不得。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法宝,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于是,采访之余,我们有了一个想法——实事求是,是纪念小平,也是告慰小平的最好方法。

  本版撰文 本报特派记者 丘剑华 胡键

  摄影/制图 本报特派记者 刘力勤

  此次采访得到江西日报社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小平地理·江西

  (图表略,详见报)

  图:

  这就是著名的“小平小道”,它是从步校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之间的一条小路。远处的建筑是当年的厂房。

  这是邓小平在江西时住的院子,早已人去楼空。

  邓小平夫妇和邓的前秘书王瑞林摄于江西住所的院子里。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