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共建筑:为了实用还是为了壮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7日00:39 新京报

  据《新京报》8月6日报道,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去盖的方案已报批。这对建筑界高烧不退的崇洋热来说,或许是一贴清醒剂。

  伴随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努力,北京正在成为国外新潮建筑的实验场。在这批洋建筑中,“鸟巢”的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前卫、新奇,而实现奇特造型的一个代价则是极其高昂的造价。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所谓的“艺术追求”不惜成本、一掷千金,这种建筑理念无疑是不足取的。

  问题在于,这些方案是我们按程序征选的。这涉及我们对公共建筑的一个根本态度:是为了实用,还是为了壮观。显然,当前正在蔓延的对建筑越来越浮华、越来越“超前”、越来越偏离常识的态度是令人十分担忧的。据说,在国内大红大紫的一些洋建筑师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搭准了我们中国人的“脉”———我们要的常常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奇迹”,壮观压倒一切,价钱是不成问题的。

  对城市建筑一味求新求异的思维是肤浅和有害的。因为“新”不等于美,越是新潮、流行的东西越容易陈旧过时;它还会导致对真正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的损害。与一般建筑物不同,在首都建造的大型标志性公共性建筑,对风气的引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应具有面向未来的精神,而且应当尽可能地体现公共文化价值,反映民族的文化精神。一个现代国家的公共建筑,绝不是越华丽、越豪华、越新潮越好。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共建筑,其基本风格都不是夸张地炫耀财富和标新立异;而是内敛、含蓄的,传递的文化价值是殷实、沉稳、坚固、历史感。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建筑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传递的是庄严、宏伟等当时的主流文化价值;而在最近北京、上海等地的此类新建筑,传递的却是新异和奢华。它提供了一个不良的示范,强化和放大了社会对“洋化”和“奢华”的追求。某些建筑方案所体现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霸权文化和光怪陆离的流行文化。在建筑学本体的意义上,林徽因曾提出过“实用、坚固、美观”的要求,作为最基本的建筑准则和伦理,它具有普遍意义,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特别需要恢复理性,恢复常识。

  还应当看到,当前的许多形象工程,并不完全是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思维成果,还是制度建设缺失的体现———它更多地承载了人为的因素。因而,公共建筑的决策过程和程序公正十分令人关注。城市社会的真正内涵,是市民的交往空间、社会参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扩大。归根到底,城市的现代性最终是由其文化“软件”制约和说明的。只有在“能不能够”的技术判断之上,首先进行“应不应该”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接近我们所追求、向往的“现代化”。

  本报特约评论员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作者:李楠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