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时代需要怎样的青春偶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7日09:26 南方日报

  引子

  二十年前,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学生在国庆阅兵的时候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来表达他们需要宣泄的情感;十年前,在美国世界杯上射失点球的巴乔赢得了无数中国球迷的眼泪;五年前,被《亚洲周刊》选为封面人物的张朝阳春风得意。2004年,我们的时代到底需要怎样的青春偶像?

  邓小平、孔繁森、钟南山、丁磊、姚明、闾丘露薇……这些名字在“我心目中的中华青春偶像”征文中一一出现。时代、行业、内涵、类型,各不相同。那个单调划一的时代已经彻底离我们远去,从“街上流行红裙子”到“我有我地盘”,人生的精彩在于特别,时代的精彩在于多元,而国家的精彩,在于包容。

  蔡元培希望青春的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我们青春的中国同样如此。

  著名学者热论青春话题

  名家访谈

  孙云晓论“青春偶像”——

  让偶像崇拜更丰富更健康

  【孙云晓小档案】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目前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迄今已编写几十部青少年研究专著,数十篇研究文章。1993年所作中日儿童比较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记者:“中华青春偶像评选”是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的重要项目。记得你曾说过,青春偶像是人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孙云晓:人有两个自我:“真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人的一生,其实是“真实的我”不断地设计“理想的我”,并为将“理想的我”变为“真实的我”而不断奋斗的过程。青少年时代正是开始勾画理想自我形象的时代,他们渴望自己能够成功,能成为与明星、英雄一样的人,但他们实际的能力却达不到。正是这种差距,使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羡慕、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这就是偶像。

  记者:现在很多青少年已经不再推崇那些“老榜样”,他们喜欢的是港台明星。你对此有何看法?

  孙云晓:这与我们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有关。我们历来“以社会效应树榜样”,往往是成人化的统一标准,而很少考虑青少年的特征和兴趣,所以很难得到他们的共鸣。而现在青少年们“追星”则不同,“星”是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确立的,他们由衷地敬佩、崇拜,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去仿效,去努力提高自己以使自己与偶像重合为一。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偶像也进入了多元的时代,就像吃东西一样,越杂,营养越丰富越全面。偶像也应该多样的,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

  任剑涛论“媒体影响”——

  传媒引导是一把双刃剑

  【任剑涛小档案】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者:在青少年的偶像中,大多是影视和体育明星。这是什么原因? 任剑涛:现代文化属于一种大众文化,各种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传播的文化理念和聚焦的人物形象对青少年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容易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使他们愿意去学习、效仿。

  记者:就你看来,要怎么样引导才能起一种积极向上的作用?

  任剑涛:传媒引导是一把双刃剑。我认为,传媒报道明星,应该多选择那些既有突出的专业水平,有社会公认的成就,又要有良好道德的典范,这两方面都不能缺少。如果是缺少道德感的明星,肯定会显得很轻浮。德艺双馨的偶像,才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

  而且,媒体报道的偶像应该是存在于各行各业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一个方面的。我看这次“中华青春偶像”的候选名单里,都是来自社会很多领域的人物,这点做得好。

  另外,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不仅偶像对大众的影响是健康向上的,反过来,大众对偶像的追求产生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大众对偶像的要求和期待会形成一种规范作用,使偶像更加完善自身。

  陆建华论“青年践行”——

  为偶像精神寻找身体力行落脚点

  【陆建华小档案】中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著有《来自青年的报告》等。1996年当选第二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记者:有人说,这是个“偶像遍地”的时代,在多种选择之下,当前华人青年的偶像崇拜有什么样的特征?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陆建华:一方面,青年的偶像都倾向于具体化,如对成功的强烈追逐意愿,获取社会认可等,都有具体的楷模力量在“鼓励”,另一方面,青年的偶像崇拜方式又是可以接受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

  当前青年偶像追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人对偶像的“热度”分寸没有控制好,近乎入迷、狂热,由此影响了对其他东西的认同。

  记者:从青年成才的角度来讲,你认为,青年人应具有怎样的“践行”观念?

  陆建华:当偶像成为一种健康的精神寄托,青年一定要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落脚点,也就是说,要把偶像精神与个人成长的特性结合起来,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如崇拜某个偶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青年个人就要在自身成长历程中磨砺、体验其精神实质,让个人在偶像潜移默化的“指引”下成长、成功。

  千篇征文折射多元视角

  青年需要偶像。

  偶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平凡世界里涌动的激情;更是一种向上的力量,牵引青年冲破庸常的桎梏,不断超越。

  在这个思潮激荡、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青春偶像?

  在本届青年文化周上,“我心目中的中华青春偶像”征文比赛响应空前热烈,来自海内外的1000多篇文章激情四溢、富有创见,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解答问题的新视点。

  多元化标准:体现社会进步

  翻开一卷卷文采飞扬的征文,我们看到了一串串响亮的名字:从世纪伟人邓小平到人民公仆孔繁森,从抗非功勋钟南山到IT英雄丁磊,从篮球巨人姚明到“战地玫瑰”闾丘露薇……

  “偶像”的范围跨越了新旧时代、各行各业,内涵丰富。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只有一种“永远正确”的声音,一种“高、大、全”的榜样。整齐划一的背后,是精神世界的单调苍白。才短短二十几年,我们的“偶像行列”中就冒出了这么多鲜活的面孔,这么多精彩纷呈的人生。就像一篇征文里写到的:“这真是我们社会多元化进程中的可喜现象,更是国家民主开放、人民思想活跃的象征。”

  透过这些征文,我们更不难发现,在多姿多彩的选择后面,是社会成员自由宽广的视野和兼容并蓄的心态。正如一位广东大学生在文中所说的,在个性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对偶像的选择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追求。对于他人的崇拜趋向,也能包容地对待,并非“独沽一味”、“排斥异己”。

  崇拜“知识英雄”:凸显时代特色

  “偶像的更迭,显示着时代的变迁,显示着不同时代青年人的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位上海IT界白领就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单是旧权威口中代代不变的教条,不单是凝滞在书本上的符号,它可以轻松转化为白花花的银子和光灿灿的“牌子”。

  在征文中,我们发现了盖茨、丁磊们的很多拥趸。“崇拜,不单因为他们是‘首富’,更因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不少青年都这样认为,他们靠自己的知识去创造价值,去拓展一片全新的领域,这种豪情与潇洒,都打上了“知本时代”的深刻烙印。虽然,事业或屡遭挫折,或峰回路转,但那也是属于青年人的荡气回肠。

  吴小莉、唐师曾、崔永元、许知远……这些传媒明星,在为公众传播资讯和知识的同时,也广泛收获了社会的“注意力”,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知识英雄”。一位女大学生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许知远更让我们激动的,是他的年轻。2000年才毕业的北大男生,看起来离我们80年代人都很近。他的成名史是那么鲜活,就像今天早上刚刚收获的园子里的辣椒韭菜,还带着露水。年轻的我们也可以认真地去种一垅,而收获仿佛可望可及。他在言及人名时也很注意年龄,例如‘李普曼,29岁帮威尔逊总统起草和平十四条’,这一切都透露出青春的野心和敏感。”

  关注“生存智慧”:平民化的成功范式

  评审专家指出,从仰望宏大叙事式的英雄传奇,到关注日常生活的平民智慧,这种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深层次变迁。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真正的生活很简单:吃穿住行、柴米油盐,‘一地鸡毛’日复一日;英雄梦只是儿时遥远的记忆。真正的生活又好复杂:一场飞来横祸,生命中最亲爱的人就走了;辛苦找到一份工作,但又人际关系复杂或行业前景黯淡。”所以大众需要《成功学》、《心灵鸡汤》,尽管它们很浅薄;需要偶像提供一种可供操作的“人生智慧”,帮助自己豁达自如地消化苦痛,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活。

  据调查,这种观念在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中更加常见。一位18岁的广州女中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她很喜欢姚明,她觉得姚明的最大意义不在于他在NBA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中国带来多少荣誉,而在于他对当今青少年成长的启示作用,他确立了一种偶像的成功模式,即通过自身拼搏和生存智慧,在自己的职业中取得社会的认同,树立了一种积极、健康、追求运动与快乐的男人形象。

  从模仿到超越:偶像是青年身后的灯塔

  “青春偶像是我们内心渴望的现实支点,是我们心中的‘神’,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给我们的心灵下达了指令:热爱我,模仿我,超越我!”很多征文都提到,青少年喜欢“模仿”,要引导他们学习偶像身上散发出来的精神、风貌、力量,而不是仿效明星扮酷,简单模拟他们的生活习惯,寻求所谓的个性刺激。

  他们说,崇拜偶像,是因为他的某种精神特质与自己相契合,要将这种精神“外化”为可模仿、可操作的具体实践,在躬行与扬弃中不断提升自我,让“偶像”成为自己人生航程中的一座灯塔,然后劈风斩浪一往无前,最终将灯塔抛在身后,成为青春岁月骄傲的里程碑。

  团省委书记邓海光认为,现在通过重新甄选、剖析具有广泛认同的“全球华人青春偶像”,让华人青年在领略他们身上散发的迷人青春风采之余,更能把握其精神内核中可贵的民族情怀和文化品格,进而对人生意义和价值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勇于承担起民族复兴、传播文明之光的重任。

  征文回音壁

  信仰不意味着相信,只意味着愿意相信。当你在心中确立了一个偶像以后,他的生命就会在你这里继续,他的力量就会在你的血液里奔跑,假如你有一个善于倾听的耳朵,一个善于思考的心灵,你会在这动听的声音里,听见你一生的命运……

  胡凡 (湖北省英山县)

  大多数人喜欢热烈地追寻偶像的脚步,想方设法对他们的偶像进行“户口调查”,隐私窥探和地毯式的搜索,以求拉近与“偶像”的距离。而我则喜欢将我的偶像高高地置于神龛上,仰望他就满足了,因为他有我力不能及的一方面,他便成了我的偶像,我的潜在动力,奋斗目标!

  宋丽 (广州)

  作为一个从油菜田里成长出来的农村孩子,我很难走进这种流行文化,亦难理解,那些由太多奢华包装出来的光彩眩目,为何让千万人痴迷。很多时候,在都市的某个角落,我觉得他们是一个个关于青春的美丽童话,就如荧屏上泛滥的偶像剧,他们从来就没有展示出生活的本质和真义,不过是折射了都市年轻人的迷梦。

  所以,他们只能被欣赏,而不能也不需被模仿。而偶像,不应是这样的一群。偶像,可能甘于沉默,也可以不受注目,但必须能传达出一种生活的精义,换言之,他们是拥有生活智慧的人。因此,他们有种精神,让人感动。

  胡流华 (华南师范大学)

  撰文 陈枫 胡键 杨智昌

  摄影 严亮 林旭嘉 陈健聪

  图:

  “航天人”从天而降,我们离偶像有多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