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污水治理: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呼唤模式革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09:34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8月8日电(记者戴劲松)有关专家最近在一次环保技术论证会上呼吁,我国当前的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应尽快摆脱长期以来“投入高但见效慢”的困扰,并提出要从过去依靠大量管网建设的集中模式转向“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中水回用”的分散模式。

  多年来,各级政府为改善水环境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相比污染加重速度却远远不尽如人意,而这种窘境的根源说到底还是技术和资金的双重“瓶颈”。正如清华大学微污染水处理专家王占生教授认为,近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淮河水污染防治问题,恰好从综合成本角度凸现了我们正面临的困境:很多地方虽然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但由于管网建设成本大大高于污水厂建设投资,由此出现了污水处理厂“吃不饱”甚至“没水吃”的情况。

  那么,出路在哪里?专家们建议关键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清华大学环境系刘国庆博士认为,引进国际上日渐风行的高效生物载体技术已成当务之急。

  刘国庆博士介绍说,使用生物惰性材质制造的高效生物载体处理污水,其“技术秘密”在于:这种载体能够为微生物群落提供巨大而适宜的附着表面积,从而在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大大加强系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和效率。概括地讲,就是利用纤维制作的技术优势,数百倍放大其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降解能力。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保培训专家McNeil博士还指出,高效生物载体技术区别于传统技术之处主要在于它充分利用了微生物降解作用的高效率。统计分析表明,对于城市污水治理,高效生物载体技术充分体现分散模式的理念,所需投资只相当于截污、清淤等传统技术手段的20%至40%。

  据介绍,国内一些专家曾倡导利用种植水生植物或投加微生物菌种来实现水体生态修复,却一直难以推广。究其原因:对于水生植物而言,它们在成活上受水质影响较大,而一旦成活,却可能泛滥到难以控制的地步,且水草腐烂在水中又会将营养“还给水体”;而投放微生物菌种,主要问题则在于投资高且控制难度大,也存在引发新的生态问题的风险。

  近10年来,高效生物载体技术已逐渐在全球80多个国家得以成功推广。从2001年起,国内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的科研机构联手,针对我国国情研发了新一代高效生物载体技术,并在湖泊和景观水体治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的试验中初见成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