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子云手拓汉鲜于璜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11:06 今晚报

  1973年,天津市武清县兰城村出土了汉鲜于璜碑,该碑以碑身完整、书体优异而令世人瞩目。一般说来,碑文内容及书法风格的研究均需要有清晰的拓本,故而需要拓印出来,但新碑出土初拓是件大事,需要高手启拓,为此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特聘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金石碑帖鉴定家、器物传拓专家马子云老先生(1903-1986年)专程来津手拓汉鲜于璜碑。

  马子云先生系陕西郃阳人,幼入乡学,1919年入北京琉璃厂碑帖专营店庆云堂;由于他资质聪颖,勤奋好学,知识、技艺日臻完善。1947年受聘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传拓铜器、碑帖,并从事金石研究鉴定,直至退休。他通过长期的传拓工作,大量实物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成就了金石传拓、鉴定两项业务的突出业绩。1962年,《文物》杂志发表了他的《传拓技法》一文,轰动东瀛,译成日文出版,后又由香港《书谱》杂志转载,并邀请他去香港讲学。他的鉴定著作亦陆续出版,如《碑帖鉴定浅说》、《石刻见闻录》、《碑帖鉴定》(与施安昌合著)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成为碑刻鉴定的圭臬。多年来汉碑出土较少,早先出土的碑刻又因保护而禁拓,当马老听说天津出土了汉碑,并请他初拓,喜不自胜,欣然接受了约请。

  传拓技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术,始自唐代,在摄影技术未出现之前,利用传拓技术,可以记录文物的形状、文字和图形,以流传后世。在今天,这种古老的技术仍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例如文物器内铭文无法拍照,就可以传拓方法解决,这于科研、出版、展览均可提供清晰的图示,起初每当我看到一些早期拓本时,总想知道这是怎样拓印出来的。因此了解和学习这门技术心仪已久,1974年,有幸观看了马子云老先生拓碑的全过程。

  当时汉鲜于璜碑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拓时将碑平放,下面垫起,以六尺好宣纸折叠成约32开大小,每叠一层均留出小纸头,以便湿后揭开,然后用清水或白芨水将纸蘸湿,再用两块木板把水挤出,此时宣纸已压成一小方块,没有点耐心和功夫是打不开的,接着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将纸打开,铺在碑石上,用棕刷边擀边刷平,再用打刷把字迹打出来。之后双手握棕刷在纸上反复地刷,刷时看似用力,令人担心把纸刷破。这时马老解释说,刷时用力要巧,既不能把纸刷破,又得使纸与碑面接合牢固。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墨了,墨汁是用旧古墨碎块浸泡而成;先取少量墨汁放在如乒乓球大小的木制墨板上,用棉织品做成的大扑子蘸上墨汁并反复在墨板上把扑子里的墨揉匀,待碑上的湿纸干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上墨了。只见马老右手拿扑子,左手持墨板,一边拍打墨板吸墨,在纸上一层一层地上墨。当时他已年届古稀,弯着腰一拓就是一天,对于一位老人来说其劬劳辛苦可想而知,但面对一张张精美的拓本,马老惬怀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每份拓本有碑阴、碑阳两张,初拓约有15份。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得到的可能是第七拓,碑帖专业历来重视初拓本,故而艺术博物馆将拓本裱成两大轴,并派专人携全拓赴北京故宫博物院请马老盖印。马老郑重地盖上了“郃阳马子云”、“马子云手拓”两印;名碑名拓手,合为双璧。此后艺术博物馆与马子云先生建立了经常的业务联系,1979年,还曾聘请马老来馆鉴定馆藏碑帖。晚间他在下榻的宾馆又为馆里同志讲解了一些传拓知识。

  拓本出现以后,流传社会,香港《书谱》杂志首先发表,随后北京文物出版社也以碑帖形式出版,鲜于璜碑因而声名远播,享誉中外。

  上世纪90年代初,艺术品拍卖业振兴,汉鲜于璜碑拓本为拍卖品之一,频繁在各拍卖会上露面。已故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总经理秦公先生(1943-2000年)生前曾问过我,此碑在天津共拓了多少张,怎么有这么多拓本?我只听说马老拓完之后有关单位又拓了几份,但到底拓了多少份却不得而知。秦公先生本身就是知名的碑帖鉴定专家,经他反复对照研究,认为从1993年时就有翻刻本。所谓翻刻本是用原拓再刻、再拓的拓本。据闻后来翻刻本也已价值不菲,可见汉鲜于璜碑拓本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的声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所藏初拓本也就成了鉴定真伪的标准范本。

  因为看了马老拓碑的全过程,我曾试用此法作砚拓,也取得一定效果,难怪后来有的行家看我拓砚时说这是拓碑的方法。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