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淮河治水和治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09:29 人民网

  方晨

  五十年治水、十年治污,治淮依然任重道远

  淮河是一条灾害性河流。据考证,从14世纪至19世纪的500年间,淮河发生了较大水灾350次,严重旱灾280次,均为不到两年一次。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河修好”的号召,淮河开始得到全面治理。国家先后投入4000多亿元,用于淮河水利设施建设,建成星罗棋布的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达270亿立方米,在防洪、灌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淮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资料显示,在伴随着淮河治理的同时,淮河有洪水年份共28次,其中发生较大水灾6次。出现旱灾17次,其中较大旱灾5次,水旱几率为三年两遇,水患依然频繁。尤其是去年6月,淮河流域出现了50年最大险情,安徽沿淮9个行蓄洪区相继行蓄洪,全省洪涝受灾人口达2805多万人,受灾农作物面积241万多公顷,倒塌房屋32万余户,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72多亿元。在水患尚未得到根治时,淮河又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1989年2月,淮河发生第一次重大污染事故,大量的污染团下泄,所到之处,鱼虾绝迹,企业生产受到影响,自来水厂被迫关闭,沿途几百万人生活受到严重的威胁,经济损失超过亿元。为此,从1994年开始,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水污染源治理工程。10年来,淮河流域总计投资193亿元,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57座。总体上看,在沿淮4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下降了53%,淮河干流水质得到改善,1996年以来,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一直呈下降趋势,自1998年大多数水质指标满足III类水质要求。但形势仍然严峻:总体水质仍然较差,特别是主要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排污仍然居高不下,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企业违法排污现象比较突出。

  反思五十年治水、十年治污,淮河再一次给我们启示:淮河是一条最难治理的河流,我们对淮河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治理淮河有漫长的路要走。

  淮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是淮河难于根治的深层次原因

  一般层面上认为,淮河水患没有根治的原因是防洪保安工程措施不够,蓄洪排涝标准不高;淮河水污染问题是因为企业超标排污,城市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等。实际上这只是表面因素,淮河难于治理的深层次原因是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恶化。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2002年,淮河水资源总量为702亿立方米,而流域人口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1/6,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4%,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的1/5,属缺水地区。2002年淮河流域总用水量为530.41亿立方米,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71.6%,大大超过国际上内陆河流开发利用率公认为30%(合理利用程度)和40%(合理程度上限)的水平。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用水浪费严重和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资源更加紧缺,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恶化。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淮河流域用水需求每年以2.6%速度在增长。工农业争水、城市争水、地区间争水现象十分突出。生产生活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降低了水循环的可再生性和使用功能。

  2、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是水体与陆地、各水体之间生态功能的连接纽带,既可以调节季节不均匀的水量,还可以阻留、淀积和吸收径流携带的泥沙、矿质养料和其他污染物,为水体形成一道净化屏障。淮河流域历史上是湿地分布广泛的区域之一,但由于围垦、淤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天然湿地面积大范围萎缩。据调查,湖泊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31.8万公顷减少到90年代的20.3万公顷,减少了25.9%。据保守估计,仅安徽省淮河流域损失天然湿地总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按平均水深1米计算,相当于损失了15亿立方米的调节水量。由于天然湿地本身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湿地的丧失还意味着水环境容量大大减少,自净能力下降,这也是地表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几十年来,淮河治水的重点是修水库和两岸的筑堤,疏浚河道。这对于调节水量,防止淮河干涸,防洪排涝,保障沿淮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重大作用。目前淮河流域建有大小水库5300多座,平均每50平方公里建水库1座,每条支流建水库近10座。此外,淮河还建有大小闸坝4300多座。但过多的闸坝建设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人为改变。闸坝还减缓了水流速度,削弱了水体自净能力。水少时,闸坝成为拦水蓄污的“污水库”。水多时,闸坝开启,大量污水团下泄,给下游的干流和支流带来了大面积的污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今年4月,安徽淮河干流出境水质下降到V类,除企业污染反弹外,淮河蚌埠闸关闭,形成零流量是重要原因。

  4、人口密度大,人与自然不和谐十分突出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域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40个市(地)、172个县,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1.68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2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6倍,居中国七大江河之首。淮河流域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都比较低,目前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区域之一。经济发展需求与有限的环境承载力矛盾突出,农村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沿淮地区人与水争地矛盾也日益突出,人与水无序对抗导致恶性循环。一方面不应设防的地方修建了堤防,导致原本不受淹的城镇受淹。另一方面在洪水风险区兴建城镇,堵塞河道,挤占湖塘洼地。这种无序不和谐状态导致堤防越修越长,越修越高,形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防汛”的局面。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治水与治污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吸取历史教训,不能再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要重视自然界因为它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应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一,尊重自然规律是治淮的关键。从淮河50年治水,10年治污的过程看,成绩十分显著,教训也非常深刻,归根到底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淮河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复合系统,是一个有其自然运行规律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相作用、互为因果。因此,治水与治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治水必须考虑治污,治污本身也是治水。

  要进一步深化对淮河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淮河是从几十条支流汇集的,支流上方还有更小的支流,更小的支流上还有众多大大小小集水的地方。要用生态的观念和流域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对淮河治水、治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既要考虑水利工程安全和建设,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变;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要树立与河水和谐共处观念,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变对抗为适应。

  第二,搞好淮河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沿淮湖洼地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安徽沿淮行蓄洪区按个数计算约占全国1/4,已被列为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应尽快启动建设。保护区应将主要生态功能定位在调蓄洪水和防洪行洪上,严格控制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恶化的开发活动;控制人口增长,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解决人与水争地问题;改变粗放式生产经营活动,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认真做好生态环境的重建与恢复,有计划实施退田还河还湖。要对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地区,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建立省级、市级保护区,实行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淮河水资源开发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一要做好“双减”法,既削减入河排污量,更要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保障生态用水,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由目前的70%以上减少到40%以下,以满足“维持淮河生命基本水量”的要求。二是对原有自然水系产生重大变动的工程,尤其是对河流截弯取直的“运河”改造工程一定要慎重决策。对废弃的闸坝及对生态平衡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工程设施应予以拆除。三是扩大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功能,除生产生活水源调度外,还要注重生态用水调度,提高水体净化能力。

  第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制约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在制定沿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应把水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实行最严格的节水制度。在农业方面,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和雨养型农业,实行农业精准灌溉。在城市和工业用水方面,禁止或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发展,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技术,提高循环用水使用率。

  第五,强化环境监督管理。首先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坚决扼制企业污染反弹,对不符合淮河流域产业政策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停,实行行政首长责任追究制,让“一把手”抓治污落到实处;其次是抓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尽快建立生活污水处理企业化、市场化和运营的投资融资的市场机制;三是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

  (作者系安徽省环保局副局长)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