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术腐败无小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00:11 红网

  学术成果剽窃现象之普遍,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已经让人有些见怪不怪了。学术剽窃属于何种性质、具有什么危害,以及学术剽窃现象泛滥成灾的根源何在,也已是人所共知,不再为人所陌生。可学术打假就是很难取得成效,学术剽窃就是屡禁不止。剽窃成风,一发而不可收。连一向以“清纯”著称的象牙之塔也不干净了,被学术腐败搅得满是乌烟瘴气。惨不忍睹。近日,北大英语系工会主席、副教授黄宗英因特别严重的学术剽窃行为,以解聘决议全票通过而被院方解聘(《新京报》8月5日)。过去,反对学术腐败,大多是以道德谴责为主,并想当然地以为,制止学术腐败也应从道德入手。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所幸的是,而今,我们终于看到了学术反腐之重拳出击。

  学术界关于学术腐败现象的揭露和遏制学术腐败的讨论此起彼伏,关于论述学术腐败的现象和根源;揭露、遏制学术腐败的计谋和良策;建构学术监督体系等问题也早已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可就是没有从根本上、现实中收到什么效果。前些年发生的北大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学术腐败案余温未消,又有后继者冲锋陷阵来了。这种不光彩的事再次发生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北京大学身上,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界的悲哀和奇耻大辱。不过,也正是层出不穷的不光彩,不得不引发学术界同仁的进一步深思、反省,进而采用重拳打击学术腐败。照理说,无论是学术界、新闻媒体,还是社会各界,无不对剽窃行为深恶痛绝、穷追猛打,欲除之而后快,剽窃者自身也背负着沉重的舆论和道德压力,面临着东窗事发后身败名裂的巨大风险,这些,本可以使剽窃者望而却步,至少会有所顾虑、畏惧。可是,为什么论文剽窃就是屡禁不止?为什么就有那么多前赴后继的“勇士”敢于铤而走险?如果以理性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关注剽窃者的剽窃动机和目的,并深究这种动机和目的背后的根源,就不难发现剽窃所折射出的不单单是道德沦丧,更显示出制度层面上的缺陷。

  笔者以为,学术腐败现象之所以产生,学术剽窃、弄虚作假、严重粗制滥造得不到有效遏制,且学术剽窃现象愈演愈烈以至于泛滥成灾,在相当程度上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脆弱,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评聘制度不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做什么事都要看职称,极力推崇“惟职称论”,而学术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职称的高低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于是又大肆吹捧“惟成果论”;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评聘制度不健全,又为不能安心搞学术、科研的人提供了学术腐败的土壤,为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打开了方便之门。当然,不排除在形势的催逼下一些人迫于压力违心地坠入了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的染缸。可见,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和制度缺陷,造成了今日学术剽窃之风猖狂不已、为害甚烈。“学术腐败犹如一颗毒瘤,严重影响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看来,如果继续对学术和教育领域的腐败不以为然、不予理睬,则必将导致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的堕落、民族品格和文化素质的颓化。而唯有及早进行思想转变和制度变革,才能彻底刹住此学术歪风,制止住此学术腐败,才能从根本上还学术领域一片明净的天空。

  有关专家认为,要克服教育领域的学术腐败,关键是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职称评定机构,健全学术职称评价体系,实行职称评定回避制度。评定机构人员不由本校学者组成,而是由学校所在地区同一学科学者所组成;并且,党政领导干部不参加评定机构,以确保职称评定的无行政干涉;评定机构的人员还应该滚动调整,以真正形成一个纯学术权威评审机构。同时,还要对评定职称论文数量规定做一次“大手术”,不局限于看中被评定者论文数量,而是要看学术成果及其质量。(稿源:红网)(作者:郭立场)(编辑:韩雪)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