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伟人擦亮“东方明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1日08:37 南方日报

  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系列报道

  南方的怀念

  上海。小平在这里第一次走进婚姻殿堂,并将爱妻的遗骨安放在此。晚年的他,连续7年到这里过春节,还曾歉疚地对上海同志说“后悔没把上海纳入特区”……无疑,他对上海有着一份特别浓厚的感情。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发展面临困境,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率从“三分天下有其一”萎缩到只有17%。关键时刻,小平布下了一着世纪“妙棋”——开发浦东!

  抓住小平视察上海、发表深化改革妙语的机遇,上海在90年代头两年以“皇甫平”文动神州,摇旗呐喊,为浦东开发乃至全国发展营造了极为有利的舆论环境,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舞龙头,辐三角,再现“东方明珠”异彩。

  讲述

  年逾六旬的周瑞金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再释“皇甫平”文章出台内幕——

  “皇甫平”点睛之笔源自小平

  1991年春,上海《解放日报》连续发表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四篇文章如石破天惊,直破全国对改革开放欲言又止的压抑和姓“社”姓“资”的诘难,为新一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大潮吹响了号角。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时任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兼副总编的周瑞金,是皇甫平系列评论的主要组织者和撰稿人。7月中旬,当我们“追寻春天的故事”到上海时,年逾六旬的周瑞金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再释13年前“皇甫平”文章出台的内幕。

  “皇甫平”并非“黄浦江评论”谐声

  记者(以下简称“记”):“皇甫平”这个笔名究竟是什么含义?

  周瑞金(以下简称“周”):许多人包括《交锋》那本书都认为“皇甫平”就是“黄浦江评论”的谐声,但我的原意并非如此,这个“皇”字,按照我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甫”即“辅”,取有辅佐的意思,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人们看起来比较自然……

  记:皇甫平评论引起很大争论,它的撰写是否“难产”?

  周:我们是走一步看一步,前一篇发表后再写后一篇,每篇之间都相隔三个星期左右。由于事前想好了整个框架,说的都是憋了很久的心里话、大实话,虽不是一气呵成,但也写得很顺利。

  小平说:“改革开放我一个人讲不行”,皇甫平于是应声出场

  记:您说的框架,应该就是外界猜测的“出台背景”了。

  周:其实背景并不复杂。1990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邓小平在全会前夕就有个谈话精神,随后,邓小平到上海过春节,在视察中又有些新的讲话。

  小平在上海对陪同的同志说:“改革开放我一个人讲不行,全党都要讲。”这话含义深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培养了我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有责任带头阐述小平同志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

  另一方面,当时我已经接到去香港的调令,想着要走了,个人也考虑抓住机会,为宣传贯彻小平思想理论作些贡献。

  每逢农历大年初一,《解放日报》的《新世说》栏目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这次我决定,不只写一篇小言论,而是连续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实践、宣传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新思想的文章,于是就有了皇甫平系列评论。

  记:这四篇文章当时最精彩也最“刺激”的是什么地方?

  周:四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可以说都是邓小平的一些当时未公开发表的原话。像开篇之作《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那8个字“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正是直接引用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的原话。

  皇甫平第二篇《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同样传达了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的讲话精神:“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

  3月22日发表的第三篇文章《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则指出开发浦东一定要敢于冒风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第四篇文章《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着重强调改革开放需要大批闯将,要破格提拔对经济体制改革开拓有进取精神的干部。

  皇甫平这四篇评论,由总而分,相互呼应,反复阐明的正是邓小平的最新思想。

  南方谈话为这场交锋画上句号

  记:文章发表后引发的争议、攻击、批判,给你带来什么压力?

  周:我们在撰写文章时,是有一点冒风险的思想准备的,但绝对没有料到,“大批判”、拿大帽子吓人会如此地凶猛。

  出于维护大局的考虑,我们也以沉默淡化之。6月初,我订好了6月10日到香港履任新职的机票,行程急,连构想好的皇甫平第五篇评论也来不及登,但到6月4日,又叫我不要去了。

  记:但1993年4月,您反而被提拔到人民日报社任副总编辑了。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什么时候?

  周:到1991年下半年就陆续有了转机。年底,我到北方开会参观,听到一位对皇甫平文章非常欣赏的人士对我说:“你不要怕。”没想到他老人家就“出山”了。

  记:是啊,1992年春。

  周:这场交锋过程中,小平同志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了这场交锋,第二年,他以88岁高龄来到南方发表谈话,为这场交锋画上了句号。

  历史回响

  伟人“落子” 盘活浦东

  14年,这里以惊人发展速度书写了一个世界级的奇迹:GDP从1990年的60亿元急升至2003年的1503亿元,平均每年增19%阔步前进。昔日阡陌纵横、河滨交错的浦东大地,如今已经变成了高楼林立、大道通衢的现代新城,变成了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

  “正是小平以巨人之手猛推了浦东开发一把,擦亮了上海这颗‘东方明珠’!”正在编辑出版《邓小平在上海》一书的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黄金平感慨地说,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积极倡导和推动浦东开发开放,正是他老人家在全国改革开发的大棋盘上,落下了一个重要的“活棋”。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上海人确实感到焦虑了!”黄金平说,当时,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国内一大批城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而上海这个风光了多少年的昔日远东最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城市却发展迟缓。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当时尽管退下来了,但是上海的发展一直牵挂在他的心头。”浦东新区政协主席、时任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佳能分析,老人家此刻把眼光投向了与繁华的浦西一江之隔的、那片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宝地浦东。

  老人掷地有声地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在小平的倡导和推动下,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市在浦东实施特殊政策,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

  “在浦东开发初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小平的指导。”李佳能1992年曾经陪同小平登上新锦江大酒店41层旋转餐厅,他回忆说,“当时的浦东新区建设刚刚铺开,到处都是工地,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我们都担心没有内容汇报。但是,小平同志说了,不要紧,大胆讲!”

  李佳能说,当时他们就在旋转餐厅里挂两张大幅地图,一张是上海地图,另一张是浦东新区地图,地图旁摆着浦东开发的模型。

  就像当年组织重大战役时的情景一样,邓小平同志看着地图和模型指挥若定,在这里,他的一番话至今还深深地感动着上海人:“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老人家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你们一定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

  我们在采访中,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邓小平与上海的不解之缘,是上海人心中最大的骄傲。

  ——1920年9月11日,年仅16岁的邓小平从上海启程到法国勤工俭学,探索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征途。

  ——1949年,邓小平指挥了上海战役,使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中。

  ——从l988年到1994年连续七年,每逢除夕之夜,邓小平都来到上海与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1994年的春天,当邓小平最后一次离开上海时,他留下了充满深情的企盼:“你们一定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你们上海的最后机遇!”

  10年过去了。如今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财政收入已占全国的1/8,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0。上海,正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踏访

  小平的上海爱情

  7月一个炎夏的下午,我们走进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在满目成排的烈士墓碑中,我们找到了她,献上一束白菊花。从墓碑镶着的灰蒙蒙的瓷像上,隐约可见她的文静与美丽。

  她是张锡瑗烈士,邓小平的第一任夫人。

  “张锡瑗烈士遗骨能历尽波折,完好保存在这里,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奇迹。”龙华烈士纪念馆研究室主任王菊如告诉我们,邓小平和张锡瑗在上海相爱、结婚,十分恩爱。1930年1月,张锡瑗得了产褥热不幸去世,匆匆赶往广西的邓小平托人把张锡瑗埋葬在江湾公墓,抗战期间还移葬过。1949年上海一解放,邓小平就找到墓地,将遗骨移放到他在上海住地的楼下(今瑞金宾馆)。

  王菊如认为,可能邓小平考虑当时上海在筹建烈士陵园,待建好后再移灵进园。没想到这一放就是20年,直到1969年遗骨才安葬到新修的上海烈士陵园,此时邓小平已被打倒,成为全中国“第二号走资派”。1994年冬,又迁葬至新建的龙华烈士陵园。

  邓小平和张锡瑗的爱情及这段波折,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都有详述,书里说1969年建园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偶然保存了遗骨。而王菊如认为,据他调查,张的遗骨是先被上海民政局一些正直人士秘密保存,后移入陵园的,是有意识的冒险保存,陵园相关的档案有记录。“烈士就是烈士,群众心中有杆秤,这反映了动乱期间微妙的民心向背。”王菊如说。

  1989年冬,小平在上海过春节,适逢张锡瑗去世60周年,一度传闻他要亲自到陵园扫墓,王菊如他们取消了假期做好准备等候着。后来小平委托秘书、女儿作代表,到张锡瑗墓前看望、献花。

  小平地理·上海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由上海登船,赴法国勤工俭学。

  1949年,和陈毅等同志指挥部队解放并进入上海。

  1979年7月16日至25日,小平视察上海,就选拔年轻干部和建设省市领导班子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1983年2月18日至26日,1984年2月11日至16日,1985年2月4日至13日,小平同志3次到上海视察。

  1988年至1994年,邓小平连续7次在上海过春节。继80年代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后,他力促浦东开发,打出了上海这张“王牌”。

  采访札记

  上海崛起别解

  晚年的小平,连续7年在上海过春节,还曾歉疚地对上海同志说“后悔没把上海纳入特区”……无疑,他对上海有着一份特别浓厚的感情。

  当然,好奇者可以继续在历史细节上“发掘”出更多的小平与上海的种种渊源。但我们到上海采访,屡闻被访者讲述上海“光辉历史”后,才感觉许多人忽略了小平与上海之间最意味深长的一层“联系”——都是三落三起,最后攀上成功巅峰。

  30年代,畸型的经济结构,导致旧中国大部分现代工业和贸易集中在上海滩一地,十里洋场盛极一时,被称为“东方巴黎”。好景不长,经过日本侵略和国民党腐朽统治后,40年代的上海沦为洋货倾销中国的集散地,民族工业衰败,物价飞涨,社会动荡,此为一“落”。

  解放后,新中国对上海倾力扶持,加上雄厚的人力、地缘基础,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技术最先进、人口最繁盛的城市。但“文革”浩劫,上海政治动荡,造反派、阴谋家兴风作浪,“四人帮”竟有三人出于斯时斯地,进而生产秩序大乱,经济滑坡,此为二“落”。

  拨乱反正后,上海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元气,再次独领风骚,为全国支撑了相当一部分的财税收入。可惜,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处于“后卫”的位置,加上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等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到80年代后期,上海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率从“三分天下有其一”萎缩到只有17%,被广东等地后来居上,此为“三落”。

  关键时刻,小平在上海布下一着世纪“妙棋”——开发浦东。上海在90年代头两年抓住小平视察上海发表深化改革妙语的机遇,以“皇甫平”文动神州,摇旗呐喊,为浦东开发乃至全国发展营造了极为有利的舆论环境,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舞龙头,辐三角,再现“东方明珠”异彩。

  一个伟大人物和一个伟大城市的命运坎坷,竟如此相似;而这位伟大人物和这座伟大城市在八九十年代间的共铸辉煌,更令我们惊叹不已!

  本版撰文 本报特派记者 丘剑华 胡键

  摄影 本报特派记者 刘力勤

  制图 简仁山

  本版文章采写得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浦东新区新闻办公室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图: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时,听取吴邦国、黄菊介绍浦东建设的情况。

  1992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百货商场为孙辈买文具。

  开发14年,浦东新城魅力四射。

  张锡瑗留下来的唯一照片。

  周瑞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