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爱患者不妨从更改病名开始(不吐不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05: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效仁

  我国著名医学专家、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童萼塘和同济医院神经科教授杨明山等4位专家日前撰文提出,“红斑狼疮”、“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和“脑梗死”3个沿用了几十年的病名,由于病名难听,易使患者心理上产生阴影,不利于康复,建议将其更名,这个建议值得称道。

  其一,改名更符合科学理性。像“红斑狼疮”病名的由来,是因为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像“狼疮”的细胞。随着科学检测手段的进步,近年来,这种细胞已不再作为诊断依据。专家建议,用“红斑性结缔组织病”这一名称来代替“红斑狼疮”,无疑更符合科学理性。像“脑梗死”这种疾病只是脑部血管中的一段被阻塞而已。因此,在临床上,用“脑梗塞”这一名称显然更符合实际,同时也更易为患者接受。

  其二,改名体现了医道仁术的关怀。医术实乃仁术,治病救人是其天职,必须以患者为本,体现人道主义的关爱。这种关爱不仅仅是医身体疾患,还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保障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战胜疾患。这种对患者心理的关注既代表了医术的理性,更体现为医者细致周到体贴的慈善之心。

  几位专家就认为,“狼”是一个恐怖形象,“红斑狼疮”给人感觉很可怕。临床上,许多人因为听说自己的病与“狼疮”有关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据调查,大约50%的患者会产生不良神经精神症状,病名对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可见一斑。如果改为“红斑性结缔组织病”,不仅更符合科学,而且有利于患者消除恐惧之感,消解心理压力,可谓一举数得。

  其三,改名体现了对患者人格的尊重。患者作为弱者,比健康人群更加脆弱,在人格上更需要得到尊重和温暖,需要平等的主体地位,既不受生理歧视,也不受精神歧视。像“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就对患儿具有明显的污辱性。这种疾病患者多为少儿,主要症状是喜欢眨眼、耸肩,并伴有类似动物叫声等。“秽语”易使患儿产生自卑心理,家长也会为此感到难堪。其实,临床中仅10%的患者讲脏话。专家建议将这一病名改为“抽动发声综合征”。如此将“秽语”改为“发声”,就体现了对于少儿人格的尊重。因为患者的症候完全由疾患所掌控,并非患者的人格有什么缺陷。患“抽动发声综合征”的少儿,即使发出“秽语”亦与孩子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观念无关。就像一些醉酒的人说了酒话疯话,事后竟然全然不知,当然不能“以酒话取人”,定是非论罪行罚。

  只是不知道还有多少疾病的名称有害患者的心理健康,让人谈之色变,望而生畏;不知还有多少病名打着歧视的烙印,其名称本身就袒露了患者的隐私,使之受到直接的精神歧视;不知有多少病名随着医药科学的新发现早已名不副实,面目全非?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医学界能作一个全面的审视,医学专家能做一个细心之人,看一看还有什么病名有违科学,有悖理性,有害心理健康,有损患者尊严。

  关爱患者不妨就从关注疾病名称、改变疾病名称开始。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12日 第十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