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出婴幼儿喂养误区(本期关注——婴幼儿科学喂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05: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叶国标

  我国目前每年约有1500万名新生儿诞生,0至3岁的婴幼儿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科学实践表明,婴幼儿阶段的喂养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科学喂养不仅是宝宝身体成长的必需,语言、认知、交流等社会行为能力的形成也有赖于此。然而,在我国,由于饮食习惯、文化传统和社会法制等因素,婴幼儿喂养阶段存在很多不科学的现象,威胁着宝宝的健康成长。

  问题一:牛初乳、蛋白粉不能作为婴幼儿食品

  所谓“牛初乳”,是指母牛产仔后1至3天的乳汁。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教授向记者介绍,人乳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一样,也经过从初乳(1—3天)到过渡乳(3—7天),再到成熟乳(10天以后)的过程,婴儿成长主要依靠成熟乳中丰富的营养成分,人类初乳都不能全面提供婴儿成长所需的营养,更何况“牛初乳”!丁教授认为,真正的“牛初乳”对生产技术要求很高,产量非常有限,即使成功生产也只是一种休闲饮料,不能作为婴幼儿的食品,目前有些国内企业急功近利,炒作“牛初乳”概念,个别医师不顾职业道德,盲目用营养成分不合格的“牛初乳”喂养婴儿,这将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甚至造成“大头儿”。

  蛋白粉则主要由大豆提炼而成,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但也不能作为婴幼儿食品。一是由于婴儿对营养的需求是复杂的,蛋白质只是母乳的成分之一,蛋白粉不能提供全面的营养;二是婴幼儿的各个器官都未发育完全,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太高,很容易加重婴儿的肝肾负担,造成肝肾损伤。

  丁教授建议,母乳喂养是为婴儿提供营养的上选方法,应顺应自然规律让宝宝吃母乳,母乳中初乳抗病能力强,成熟乳提供全面的营养,正是顺应婴儿脱离母体后生存环境改变,从脐带营养到自我摄取营养的过程。

  问题二: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才是好奶粉

  根据生物学的规律,30%的母亲不能为宝宝提供乳汁,而且随着婴儿成长,母亲都会奶水不足,奶粉是最主要的补充食物。很多父母认为价格越昂贵的奶粉越好,或是进口货一定比国产货好,其实不然,真正适合婴幼儿成长的是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

  20世纪以来,人类不断以母乳为蓝本对动物乳进行改造,使奶粉有了革命性进展,从胡萝卜素、酪蛋白、纯植物来源AA和DHA到乳清蛋白,配方奶粉的成分、含量逐渐接近母乳,目前已经达到了进一步分离乳清蛋白的阶段。科学实验表明,母乳中60%以上的蛋白质成分是乳清蛋白,α—乳清蛋白又是其中最主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前不久美国惠氏制药厂(Wyeth)申请了α—乳清蛋白分离技术的全球专利,婴幼儿配方奶粉朝母乳又迈进了一步。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营养喂养研究工作组提供的报告显示,中国有80%—90%的婴幼儿在换乳期,即母乳分泌减少,不足以喂养的时候,没有及时、正确转入配方奶粉喂养,甚至在2岁以前就用酪蛋白和饱和脂肪酸过高的“鲜奶”喂养,这对婴儿成长极为不利。阜阳等地出现的“毒奶粉”就是其营养成分不足,家长们由此“谈奶粉色变”。专家建议,家长应选择有质量保证的趋近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作为母乳的替代或补充。

  问题三:泥糊状食物喂养不可逾越

  泥糊状食物是指含液体量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食物,如粥、米糊、菜泥、水果泥、肉泥等。4至6个月是宝宝快速生长时期,此时必须及时添加泥糊状食物满足营养需要。泥糊状食物阶段是宝宝生长不可逾越的阶段,即使其适应消化器官的能力,帮助宝宝从液体食物过渡到固体食物。

  很多家长只把泥糊状食物当作宝宝的“副食”,其实不然,它与母乳和配方奶粉一样是宝宝缺一不可的主食。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的报告,80%—90%的中国孩子没能接受正确的、连续的泥糊状食物喂养,没有经历“磨牙食品”的早期刺激,没有得到“握”、“吃”等相关动作的练习。丁宗一教授介绍,泥糊状食物在婴幼儿早期扩大了味觉范围,防止日后偏食、挑食、拒食等不良进食行为的发生,为1岁后均衡膳食打下基础。同时,泥糊状食物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对日后智力水平和行为状况有良好影响。有研究表明,孩子学习能力差、攻击性强等行为都与不正确的泥糊状食物喂养有关。

  问题四:营养行为和营养气氛被长期忽视

  根据儿童营养学的观点,宝宝进食后的营养结构不仅取决于食物中的营养素,营养行为和营养气氛也是关键因素,对8至10个月以后可以吃固体食物的宝宝尤其重要。营养行为主要指父母的喂养行为和孩子的自我行为,营养气氛则指孩子进食时周围的环境氛围。在中国家庭中,有一个非常不科学的“饭勺现象”,家长端着饭碗,拿着饭勺追着孩子喂,这种强迫宝宝进食的营养行为破坏了营养气氛,不利于培养宝宝独立进食的良好习惯,也不能均衡营养,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肥胖症的主要原因。

  另外,突然断奶、进食时被训斥、边吃饭边看电视或听故事等不良营养行为都容易引起宝宝的情绪障碍,不利于宝宝的消化吸收。婴幼儿时期如果常常处于紧张压抑的进食气氛,对宝宝成年后的心理和社会行为都有非常消极的影响。

  专家们建议,宝宝吃饭要定时,培养坐在固定位置上吃饭的习惯,吃饭时环境要安静,气氛要愉快,收起分散宝宝注意力的玩具,无论宝宝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能在吃饭时训斥。

  问题五:母亲“常乐”,宝宝健康

  目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注意到怀孕期间母亲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母乳喂养阶段母亲的心情和身体状况也会对宝宝产生深远的影响。丁宗一教授的科研小组在国内外进行了20多年的跟踪调查,如果母亲在喂养期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是运动员坚持训练,则母乳酸性普遍偏高,不利于婴儿消化吸收。另外,很多中国母亲会在工作间隙喂孩子,如果母亲在生气、焦虑的情况下给孩子喂奶,则孩子成人后的攻击性行为较多,犯罪率高。

  丁教授说,中国人常讲“吃、喝、玩、乐”,其中最难做到的是“常乐”,对婴幼儿的母亲来讲,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12日 第十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