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科院白春礼畅谈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10:31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银川8月12日消息(记者廉军)中科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礼在银川举行的“西部科技论坛”上畅谈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

  他说,从科学的方面看,真正能够对量子论和相对论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思考还未成熟,因此21世纪初可能不会产生象20世纪初那样的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从技术的方面看,迄今为止产生了三次技术革命: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上个世纪二战之后,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远未结束,并将在21世纪初与生物技术的兴起合而为一,最终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将呈现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

  在整个科学技术的结构中,最大门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类跨门类科学和技术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融合。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运动,促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大综合。跨门类科学和技术整合化对于建构新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纳米技术 (N anotechnology)、生物技术 (B 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这四大技术NBIC将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科学集成,“NBIC四面体”是这些技术融合的象征。在未来,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将会增强,即科学子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并显示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生命科学技术可能成为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杰出代表。

  新的世纪,科学技术活动由国家规模向国际规模发展,并向社会机体进行全面的渗透,并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在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伴生着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与前沿领域。

  科学前沿:认知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结构与性状(量子结构与量子信息、纳米、团簇结构与性状、超高压物质结构与性状、超强磁场物质结构与性状、极低温物质结构与性状、分子设计、剪裁与组装、超快过程、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等);生命科学成已为热点领域,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包括信息生物科学、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科学、蛋白质科学、理论生物物理、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干细胞科学、分子发育生物科学、分子生态科学、分子生物协同进化科学;交叉与复杂科学问题往往成为新的前沿,包括复杂系统科学、粒子物理与宇宙现化、脑智科学、环境科学中的物理、化学问题、分子病原学与流行病学、数学、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中的前沿问题、微纳系统仿生学。

  我国21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与合作,大幅度地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在多数领域,主要采用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创新,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跃式发展;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研究型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知识共享、国际合作和新技术发展为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和储备;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1997年,我国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增加值为29.7%,远低于OECD国家1993年49.9%的平均水平,与美国56.1%的水平差距更大。

  应对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人才竞争的国际化,我国人才流失特别是有潜力的优秀青年流失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大量留学人员滞留国外;跨国公司的涌入,国内人才竞争加剧;我国加入WTO,也急需大量国际化人才……所以,人才的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是我们参与当前人才培养和人才竞争必须把握的核心要素。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吕桂荣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