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革开放深入人心 邓小平引领中国走向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13:1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韩洁)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曾站在150多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上俯瞰他亲手创建的改革试验田。如今这一昔日象征“深圳速度”的建筑已淹没在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不再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了。

  12年前,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知灼见。如今这短短的7个字在中国已深入人心,13亿中国人已经深刻意识到,要发展就得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也就是中国的“硬道理”。邓小平百年诞辰前夕,曾陪同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的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还要摸索很长时间。”

  时间倒退25年。1979年的春天,邓小平在听取当时广东省委负责人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中国最初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就这样诞生了,他们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

  对于自己亲手开辟的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邓小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先后于1984年和1992年两次“南巡”,为特区乃至全中国勾画了改革开放的蓝图。李灏告诉记者,邓小平当年听完他的工作汇报后高兴地说:“我没想到深圳发展那么快,增强了信心。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地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为了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体制保障,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正如他所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打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今,“市场经济”已成为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词,中国正在为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努力。

  英国《经济学家》曾撰文称:“中国共产党人一向实实在在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国家财富。这种增长可谓蔚为壮观。

  今天的中国正在续写伟人开创的经济奇迹。25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4%的高增长速度,刷新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纪录。以深圳、珠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开放带动整个中国,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昔日邓小平南巡视察的深圳、珠海等地如今已发展成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一个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辐射范围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正在崛起,它连接着香港和澳门,与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北部的环渤海经济圈遥相呼应,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80年代初,邓小平在谈到加强中外经济合作问题时曾说:“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很小。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翻两番,对外贸易额会就会增加许多,中国同外国的经济关系就发展起来了......”如今,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从1980年的381亿美元激增到去年的8512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仅列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又达到523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官员预计,中国外贸今年有望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世界各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衷于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有数据显示,不断开放的中国去年进口的增量已占全球进口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对于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加。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表示,中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极为成功的道路,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将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25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今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沿着邓小平指引的奔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这个东方大国不断加快前进的脚步。

  “你们要搞快一点。”邓小平以这句话结束他的深圳之行。今天,他的话仍在中国大地上余音绕梁。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