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阴阳相隔终“相见” 施罗德首次为父扫墓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4日11:16 新华网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世界众多反法西斯国家人民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在轴心国集团之一的德国,也有很多战时出生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自己在战场上阵亡的父亲,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施罗德比很多同代德国人幸运的是,近60年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父亲最后的安息地——罗马尼亚一个安静的小镇。8月12日,施罗德终于站在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父亲的墓碑前,送上了迟到已久的花圈。 *** 扫墓行动秘密,受到村民热情欢迎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施罗德此次拜谒父亲的活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秘密行动”,正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进行访问的他没有乘坐政府专机,而是在罗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的陪同下,在布加勒斯特机场乘坐一架小型飞机,降落在了罗-保边境的一个军用机场,并在那里乘车前往老施罗德墓地所在的萨努马尔村。 在中午抵达小村之后,施罗德立即起身前往该村东正教堂,他的父亲和其他9名德军士兵就埋葬在那里。进入墓地之后,施罗德先是站在集体墓碑前面,弯下身来一个个辨认出那些和他父亲一起阵亡的德军士兵的姓名。然后他向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墓碑旁敬献了花圈,低下了头,开始陷入沉思。教士则在一旁唱起了挽歌:“他没有流泪,但他因为悲伤而抽搐……” 小村教堂的神父丹尼尔·克里尚随后向外界描绘了他所看到为父亲扫墓的施罗德:“他说他很喜欢父亲的墓地,并为我们多年来对墓地的维护表示感谢。他还说回去后会把这次扫墓的经过告诉自己91岁的老母亲,她会非常感动的。” 在半小时的扫墓活动结束后,施罗德一行人在热情村民们的欢迎中,来到了村礼堂。村民们向这位德国老兵的儿子送上了传统的迎客礼物:盐和面包。很多村民还在施罗德经过时鼓掌并欢呼。施罗德则向为了见自己一面而耽搁自家农活的村民们握手致谢。此外,施罗德还向村民们带来了很多足球、两张乒乓球台和一台电脑作为答谢。 萨努马尔村村长加夫罗斯·奥罗斯发表讲话,欢迎施罗德的光临。他说:“正是他(施罗德)支持罗马尼亚加入欧盟,我们才能在2007年成为欧盟的一员。我希望施罗德总理的来访能增加我们村的知名度,吸引德国投资者前来,让我们过上更富裕的生活。” 施罗德则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简短地谈到了自己此次拜谒父亲墓地的感受:“这次扫墓让我感触颇深,而当地村民们的热情也让我非常感动。” 虽然施罗德表示自己为父亲扫墓的活动是一次私人性质的“安静、自我的悼念”,但罗马尼亚警方还是非常重视,不仅新铺了一条通往墓地所在村庄的大路,加强对老施罗德所在德军士兵公墓的警戒,还禁止摄影记者在施罗德扫墓时拍照。德国公众更是对施罗德此行赋予了更大的象征性意义,那就是德国家庭和其他被侵略国家的家庭一样,也遭受了战争的苦难。 *** 迟到半个世纪的父子“相见” 施罗德的老父亲弗里兹·施罗德在二战爆发前一直在一个露天市场工作,当希特勒向邻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老施罗德像他身边千千万万德国男人一样成为法西斯侵略的工具,变成了纳粹国防军某装甲团轻工兵序列中的一名普通一等兵。 在知道自己有了一个儿子之后,老施罗德曾经从火线给妻子写信说,很高兴家里添了一个孩子。他还乐观地说,秋天自己就能回家了,但实际情况却是,1944年,德军被苏军赶到了罗马尼亚境内,而罗马尼亚政府宣布脱离轴心国集团,和昔日盟友德国宣战的举动,更是让德军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老施罗德所在的部队在罗西北部的克鲁日城附近几乎被苏军合围。进入10月,战斗更加激烈。一天,一枚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弹直接命中了老施罗德和其他数名士兵在克鲁日城南前沿阵地的观察哨,无人生还。 在战斗结束后,老施罗德等人的尸体被装上了一辆马车,运到了附近的萨努马尔村。没有棺材,没有亲人,只有一块帐篷帆布,老施罗德就这样被草草埋葬了。此后的50多年里,老施罗德就一直葬在村内教堂的墓地内,陪伴他们的只有维护墓地的教士,还有墓碑上破落的木十字架。 在德国本土,施罗德母亲艾丽卡望眼欲穿等到的,只是一张“第三帝国”国防军士兵的阵亡通知书,小施罗德更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在战后的饥荒时期,施罗德、姐姐和母亲三人只能住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收容所里。为了抚养孩子,艾丽卡每天要工作14-16个小时。虽然丈夫已经去世,但艾丽卡在施罗德面前还是经常会提起对他父亲的回忆。 在施罗德总理办公桌上,保留着一张老施罗德身穿军装的黑白照片。父子两人在长相上惊人地相似。在另一张老照片上,老施罗德和艾丽卡手挽手,真是恩爱一对。这两张照片就是施罗德60年来所仅有的对父亲的直观回忆。施罗德本人此前接受采访时还感慨地说:“我家当时很穷,买不起相机。因此我手里几乎没有父亲的照片。” 就在4年之前,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施罗德在前东德地区的堂姐贡希尔德通过查阅军方历史资料,联系上了德国战争公墓联盟,终于查到了老施罗德的墓地所在。从此萨努马尔村便打破了几十年来的平静:老施罗德墓地上破旧的木十字架换成了全新的黑色大理石十字架,政府给村里修了第一条电话线,铺上了第一条沥青公路。但由于“9·11”袭击事件的影响,施罗德并没有马上前来拜谒自己的父亲。 施罗德传记的作者一直猜测,施罗德没见过父亲,及其悲惨的早年生活可能是他不断努力,并最终成为德国领导人的原因。因为在没有父亲的关怀下长大的施罗德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赖他人。 根据德国与罗马尼亚1997年达成的协议,老施罗德的遗体在理论上可以被送回德国重新安葬。不过到目前为止,施罗德还没有提出请求。(陈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