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抗日战争期间吴菊芳女士提议抚养军人遗孤创办广东儿童教养院(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10:57 广州日报大洋网
①吴菊芳在粤北。

②儿童粤剧团经常外出表演宣传抗日。

③儿教院犁市沙园村旧址。

④沙园小学秉承儿教院教书育人传统。

  昨天是第59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记者从韶关市博物馆获悉,在抗战时期,爱国将领、前国民党广东省主席李汉魂的夫人吴菊芳女士,因创办广东儿童教养院,组织抢救队从水深火热的沦陷区抢救、收养3万多在日寇铁蹄下遭受蹂躏的难童,并让难童接受教育,而备受后人敬仰。

  当年被救的懵懂孩童,如今都成了垂垂老者。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位昔日校友,和他们一起重回到那烽火燃烧的岁月。

  烽火重现 提议抢救战区难童

  1938年秋,日寇的铁蹄践踏在南粤大地,广州一带相继沦陷,广东的政治中心转移到粤北,曲江成了广东战时省会。

  此时,李汉魂将军任国民党广东省主席,夫人吴菊芳则被派任广东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她肩负全省妇运和儿童教养工作。

  目睹沦陷区儿童颠沛流离、亲人失散,吴菊芳心痛不已。她向多方征求意见,认为新运妇女会的首要工作就是抢救难童、教养难童。于是,便亲赴重庆,向当局请款抚养军人遗孤,抢救战区难童,此举得到各界支持,并获准成立广东省战时儿童训练团,收容各方面搜救出来的难童,地址设在曲江县犁市沙园村。

  在各地建立难童收容所

  随后,她立即着手抢救难童的工作。

  抢救队队员很快分成不同的小组深入到各地战区、沦陷区,在各地相继建立难童收容所。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战火,深入敌后,说服难童,劝导难童家长,让他们到后方去。经过努力,许多难童被收容到各地的收容所,抢救队员对其加以保护,集中后带领他们跋山涉水,掩护他们越过日军的封锁线,或步行、或乘船,把他们从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地护送到粤北后方。至于军人遗孤,通过调查、寻找,证得其家人同意,也陆续集中到粤北。

  据悉,被抢救到粤北的难童中,有300余人是从香港抢救过来的,他们大部分来自湖北、江浙等地。

  难童教育费苦心

  难童的教育任重道远,在抢救沦陷区难童的同时,吴菊芳也开始操劳难童们的教育、培养工作。1939年8月,训练团更名为广东儿童教养院,吴菊芳亲任院长,由于难童的人数不断增多,相继在连县、仁化、南雄、乐昌等地办起了7个分院,学生总数近8000人。

  为了让难童们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吴菊芳煞费苦心,她专门聘请当时的中山大学研究院院长崔载阳博士为儿教养院教育顾问,经研究制定了一整套适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方案和发展规划,儿教院实施“家、校、场、营”的教养体制,兼有家庭、学校、工场、军营4种性质。

  由于物质条件限制,儿教院学生生活很艰苦,衣、食、医药经常短缺,但不管在多艰难的情况下,学生们都发愤学习、从不懈怠,在敌机经常性的干扰下,大家就拿着小凳子、小木板,在树林的掩护下继续上课,接受“抗战必胜”的爱国主义教育。

  据统计,在办院的7年里,儿教院先后共收养难童3万多人,为国家战时儿童的生存和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

  旧貌换新颜 沙园小学秉承教育传统

  日本投降后,儿教院各分院陆续迁回广州,当年的难童也相继长大成人,大多数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不少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作家、教授。当年曾被儿教院救助的“孩子们”,如今回忆起来,无一不对吴菊芳女士充满敬仰之情。他们亲切地称她为“院长妈妈”,评价说她对儿教院的事业充满热情,视难童学生如亲生子女。

  新中国成立后,吴菊芳女士的义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她也向有关方面表达了在儿教院的旧址重建沙园小学的愿望。上世纪70年代,在她的努力下,沙园小学在旧址上得以重建,重新秉承了教书育人的传统。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限制,一直以来学校设施陈旧,条件很差。这又成了吴菊芳一块长久的心病。1998年秋,年事已高的她亲笔致信韶关校友,“我准备捐款20万元建楼房,也希望诸学弟能给予支持和出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楼房未能动工。

  1999年12月,吴菊芳女士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同时也为了圆吴菊芳女士未了的心愿,2000年6月,李汉魂先生的儿子李浩博士来到沙园小学实地考察。同年11月,沙园小学“菊芳楼”终于破土动工。位于菊芳楼二楼的广东儿童教养院史料陈列室珍藏着师生们在儿教院生活时的用具,如草鞋、蚊帐、纱帽、木杓、油灯以及铜钹等,显示了当年的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此外,还陈列着校友的名单、学习记录册等,真实地记录着当年的历史场景,是一个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吴菊芳生平

  祖籍安徽泾县,1911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书香世家,曾在北京求学,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抗战时期任广东儿童教养院院长、广东妇女生产工作团团长。1947年偕夫婿李汉魂将军和子女前往美国考察后定居纽约。1999年12月10日在纽约去世。

  老校友:深情追忆“吴妈妈”

  她对我们视如己出

  家住韶关市区新华南路100号的退休老人梁碧,如今已经79岁了。

  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广州东山区寺右村人,广州沦陷前夕,她和家人一起租了一艘船,准备逃难,但由于珠江已经被日军封锁,鬼子的船快,走不了,只好掉头,暂住在岭南难民收容所中。“1939年7月,几名的抢救队员看到我,在征得父母同意后,便准备送我到韶关。

  “虽然当时在儿教院的生活很苦,但比起沦陷区那真是天壤之别。”梁碧回忆道,“我在犁市沙园的儿教院生活了5年,在那里我们有衣穿,有书读,大家亲如兄弟姐妹,老师也像父母一样爱护我们,吴妈妈对我们更是视如己出,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年,但我至今经常梦见那段美好的时光。”

  她是我最佩服的人

  今年74岁的韶关港务局退休老人黎培根,如今是儿教院校友会的副会长。

  他告诉记者,自己是顺德乐从人,家乡沦陷后,就和叔叔一起逃到三水,“后来被救护队碰到,他们把我送到韶关,并有幸进入到位于韶关十里亭的儿教院总院。随后,我被选进了儿童粤剧团,每天除了读书外,还要排练节目,并经常到下面演出,宣传抗日。”

  吴妈妈对我们很好,1944年到连县演出时,不小心摔断了胳膊。她知道后,十分着急,用自己的车送我到县里找医生,及时进行治疗。”黎老说,“她对我有恩,没有她就没有我现在。不过,我更佩服她,作为一个女性,能在那么艰难日子里,为中国挽救那么多后一代,实在是非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

  深入敌占区救难童

  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古茂兰,是当年前往沦陷区救护难童的抢救队员之一。

  她告诉记者,自己是韶关本地人。1931年,她在韶州师范作为优秀青年被抽出来,参加广东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1939年,在吴菊芳的邀请下进入儿教院当老师,一个学期后,即被派到广州一带沦陷区抢救难童。在沦陷区的生活很苦,经常没东西吃,好不容易在地里挖些红薯,洗干净后,又不舍得吃,就拿给孩子们吃了。”

  据其介绍,仅她们这个6人小组,在短短两年内就曾从沦陷区救回难童500多人。

  说起吴妈妈,她说,“她人很好,对待难童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样,我很佩服她。”

  文/图本报记者黄开鹏(来源:广州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