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北京市委处理”小平七个字拯救北京人艺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17:22 新华网 |
恢复剧院名称建制 恢复曹禺院长职务 恢复现实主义传统 “请北京市委处理”,这是1978年小平同志针对关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存在的问题所做的批示,而正是这短短的7个字改变了北京人艺的命运。而这一切只源于一封信,一封由于是之、刁光覃、英若诚、林兆华等老艺术家联名写给小平同志的信。 小平批示天降甘霖 四天前,在人艺院长办公室里,72岁高龄的原人艺院办主任张学礼,戴着老花镜,翻开厚厚一本《1977—1978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大事记》。提起那段历史,张学礼至今记忆犹新,“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有关部门派工作组来到剧院压制平反和翻案,人艺的老党员、老艺术家对这种做法非常不满。当时小平同志已经第三次复出,恢复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大家一致认为小平同志一定会支持我们的工作,于是1978年初,一些老艺术家就自发地联名向党中央、邓小平同志写信反映情况。” 令人惊喜的是,小平同志不仅很快看到了这封信,而且还迅速做出了“请北京市委处理”的批示。批示虽然简短,但这短短7个字对人艺问题的解决却起了重要作用。市委立即派出黎光同志任党委书记,市委有关领导同志还到剧团肯定了大家的意见,承担了责任。1978年4月6日,市委恢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名称和建制,恢复了曹禺院长的职务。 提起当时的情景,张学礼至今仍然非常激动,“大家得知小平同志的批示后都非常受鼓舞,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北京人艺才开始恢复文艺建设,恢复了人艺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最主要的标志就是1978年推出了纪念周总理的话剧《丹心谱》。《丹心谱》一共演了140多场,还为小平同志主持的全国科学大会做了专场演出,邓颖超、聂荣臻都曾来信表示了对这部戏的喜爱和支持。” 赶排新戏追念总理 回忆起当时上书小平同志的初衷,老艺术家林兆华感慨万千,“‘文革’期间,我、于是之、刁光覃、英若诚都在所谓的‘文艺队伍’之外,我们时常下乡、下厂,还经常和朱旭、牛星丽、童弟在‘英家门楼’‘密谋’上书中央领导。于是我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了第三次复出的小平同志身上。我们在信中表达了对人艺现状的痛心,希望有人能支持和关心一下北京人艺。” “一封信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都特别激动,就盼着赶紧恢复业务,于是第一个戏就排了《丹心谱》,是由梅阡和我担任导演。那时候的创作热情特别高,积压了多年的对总理的感情终于爆发了,尤其是于是之、郑榕、胡宗温等老艺术家排练都特别投入,比如接到总理电话一幕,于是之每次拿起电话都热泪盈眶,甚至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林兆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人艺恢复名称和建制外,还有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是恢复曹禺的院长职务。那时,历尽浩劫之后的曹禺已经是个66岁的老人了,尽管他体弱多病,但是那种枯木逢春的心情,又唤起他百倍的热情和精力。他曾表示,“要赶快写”,“要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我的笔要继续为革命冲刺,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1978年11月,《王昭君》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1期上,搁笔十余年之久的曹禺,于十年浩劫之后再出新作,一时传为美谈。 北京人艺再创辉煌 从1978年开始,人艺相继恢复了《茶馆》、《雷雨》和《蔡文姬》等北京人艺的传统剧目,人艺的独特风格也得到了话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艺的舞台呈现出再度辉煌的喜人景象,20多年来共推出新戏80余部,恢复上演保留剧目12部,许多戏久演不衰,场场爆满。其中许多戏演出超过百场,《茶馆》更是于今年创造了500场的演出记录。52年来,以老舍、曹禺、焦菊隐、于是之、蓝天野、郑榕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艺术家奠定了人艺光辉的品牌;刘锦云、林兆华、林连昆等第二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而任鸣、梁冠华、徐帆、何冰等第三代中坚力量正在担负起新时代再创人艺辉煌的重任。今年正值小平同志诞辰百年,当北京人艺全体演职人员在深切缅怀一代伟人之时,人艺现任党委书记马欣告诉记者,在今年年底建成的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中,将展示几代领导人对人艺的关怀,这将激励全体演职员把人艺精神代代相传。(罗颖)(来源: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