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能经得住这种“调查”?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22:12 人民网 |
汪金友 云南省盈江县交通局局长赵家富因抢险牺牲以后,新华社记者对他进行了一番特殊的“调查”。调查的原因是有人怀疑,现在那么多的交通厅、局长都纷纷落马,而赵家富真的能够“常在河边站,仍然不湿鞋”吗?万一把他的事迹宣传出去之后,将来又发现腐败,我们将如何向读者交代? 调查的方法是苛刻的。比如,调查者首先丈量了赵家富的住房。乍一看,他家的房子很大。但一打听,才知这里的机关干部住的多是这样的住房,实际价值只有7万多元。再如,调查者调查了赵家富的用车。身为一个县的交通局长,赵家富有过公车私用吗?调查结果是:有过,机关财务账上明确记着,三年中赵家富因私事用公车18次,但每次都交了款。最多的一次交了300元,最少的一次交了12元,三年共交1546元。当然,调查的重点还是工程发包问题。但所有的受访者都说,这里的工程项目全部公开招投标,集体讨论决定。不信去看局里的会议记录,在讨论工程安排时,每个与会者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每个人都签有自己的名字。 调查者找了上边的领导,找了下边的群众,找了有关的部门,该问的都问了,该看的都看了,该查的都查了,最后不仅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且还有很多人拍着胸脯表示:“我敢以自己的党性保证,赵家富绝对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赵家富虽然走了,但他走的很坦然,走的很光荣,因为他经受住了“调查”,为党增了光,也为自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我把这份调查推荐给一位在机关工作的朋友时,他没看完,就反问了一句:“如果用这种办法把各地的领导干部都调查一遍,你说,会有多少人能够经得住调查?比如住房,比如存款,都能与个人收入相符吗?比如工程,比如项目,都做到公开决策、一尘不染吗?比如用车,比如手机,都真的是公物公用、公私分清吗?比如待客,比如出差,花的那些公款,都能说个清楚吗?” 我难以回答。因为现在确有一些人,身上的职务一大堆,头上的荣誉一大串,平常讲出话来很“进步”,给人的印象也很“正派”。但突然有一天,有关部门一调查,立刻就露馅,立刻就翻船。昨天还是“好公仆”,今天就变成“大贪官”。 这些人之所以经不住调查,主要原因是头脑中的计算程序出现了失误。一是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他们常常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所有当官的和有权的人,都在想方设法捞好处,而被调查和最终暴露的只是极少数。二是过于相信自己的朋友,以为他们都曾得到过自己的照顾,即便有个风吹草动,也会为自己遮挡掩护。三是过于相信自己的聪明。虽然花了些公款,但那都是因为“公事”;虽然把工程包给了熟人,但都走了公开的“程序”;虽然索取了一些好处,但那都是天知、地知。这样一想,就觉得“高枕无忧”,“万无一失”。 赵家富为什么能够经得住调查?是因为他经常“很害怕”。害怕“完成一个工程,倒下一批干部。”这个“害怕”,使他在交通局长这个“河边”,如履薄冰,似临深渊。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今天,赵家富虽然去了,但他的“害怕”和对他的“调查”,无疑给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 新闻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