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浚生:我在浙大这六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02:06 人民网-华东新闻
  新华社记者 张乐
  2004年5月,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来访,张浚生(右)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接待了这位老朋友。

  卢绍庆摄

  从1954年考入浙江大学算起,到今年7月19日从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的岗位上离任,正好是张浚生与浙江大学结缘50年,他用“如释重负”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

  浙大任职,张浚生过得“辛苦但很愉快”。在外人看来,他在浙大6年似乎比不上在香港的13年那样引人关注或声名显赫,但张浚生自己知道,他在浙大的责任和担子更重

  从1954年考入浙江大学算起,到今年7月19日从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的岗位上离任,正好是张浚生与浙江大学结缘50年。张浚生用“如释重负”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

  尽管在外人看来,在浙江大学的任职似乎比不上在香港的13年任职这样引人关注或声名显赫,但张浚生自己知道,实际上,他在浙大的责任和担子更重。

  张浚生说:“在香港,我不是一把手,千斤重担分到我肩上或许只有五六百斤;在浙大则不同,四校合并千头万绪,合并期间,我几乎寝食难安。”

  61岁再担重任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从1985年起就开始先后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副社长及新闻发言人的张浚生时年61岁。

  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按他的年龄,本该退到二线。当时,中央也为他作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安排。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和当时的教育部长陈至立“盯上”了他,多次动员他回母校,负责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事宜。

  尽管四校同根同源,但因为历史原因,分开已有45年之久。“我深知这项任务的困难和艰巨”,张浚生说。

  他反复考虑了5个月,终于答应下来。答应的原因有三。

  张浚生说,一是当时恰逢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曾有多年教育和科技工作经验的张浚生对此的重大意义体会深刻;二是合并可促使浙大加快学科交叉和融合,帮助浙大再上台阶,实现多门类多学科综合性发展。三是合并是多位领导人及浙大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愿望。

  浙江大学四校合并的意义远不局限于此。它不仅是教育部当年的两大中心工作之一,同时,还担负着中国新一轮高等教育和高校体制改革的重任。

  当时,中央和教育部这样评价浙大的合并和筹建工作:称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的重大举措,对我国21世纪组建若干所规模大、层次高、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或许,在中国的高层看来,浙江大学的合并工作是对张浚生个人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和证实。

  借在港声望为浙大谋事

  1998年4月底,张浚生结束了在香港的工作,回到杭州,担任四校合并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新浙江大学筹建小组组长。

  4个半月后的9月15日正式宣布新浙江大学成立。半年时间内,原有四校的行政机构调整整合完毕;一年内,学科调整完毕;两年内,合并见到了显著的成效。浙大的成功合并,促使教育部于2000年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并校工作。

  张浚生回归母校的6年间,浙大的软硬件条件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各项办学指标也跃居全国高等院校前列。“浙大的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研究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科研经费位列全国第二,被国际知名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位居全国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引进了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柏林工大等世界名校在内的一大批国际顶尖学者。”目前,浙大21个学院中绝大多数的一把手,是由国内的两院院士或该领域在海内外的领军人物担任的。

  而这一切,最早是从张浚生邀请香港著名学者金庸来浙大担任人文学院院长开始的。

  合并入了正轨之后,张浚生充分利用其在香港13年的人脉和积累,开始为两地的教育往来和人才交流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而后,香港各大高校的知名学者和教授纷纷来到浙大,或担任兼职教授,或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港所有知名的大学和著名的学者,都与浙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和往来。”筑巢引凤同时也引来了国际上的一流学者,包括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哈佛大学人文社科类专家杜维明,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电磁学专家孔金瓯,德国教育家、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原副校长乌尔里希·施泰恩米勒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学者及知名人士的到来,带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大大提高了浙江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与国际前沿学科的接轨能力。

  浙大的飞速成长同时也引来了海外许多热心教育事业的实业家的关注和支持,其中犹以香港的实业家为多。在张浚生递过来的一张清单上,记者赫然看到了邵逸夫、曹光彪等香港著名实业家的大名。“6年间,来自香港的捐款和捐资大约有7000多万元,日本朋友捐赠了价值5000多万元的设备。目前还有5000万元的各方捐赠正在落实之中。”张浚生高兴地说,“他们或兴建大楼、捐资设备,或支持科研、提供经费,或资助人才、扶持教学,大大支持了浙大的发展。”

  过得“辛苦但很愉快”

  6年的浙大生活,张浚生过得“辛苦但很愉快”。尽管因为年龄的原因卸任,功成身退的他却一直不会停止关注和关心母校的发展,也永远不会放弃香港和内地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就如同他一直关心着他工作、生活了13年的香港一样。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张浚生看来,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浙江大学要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才走了十里、二十里。

  离任之后,张浚生依然踌躇满志。他将和中科院院长、原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一样,担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继续为母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发挥余热。同时,他将继续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工作,为加强浙江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提供建议和意见。

  《华东新闻》 (2004年08月18日 第八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