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癌症高发 资金和村民观念成防治工作"瓶颈"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06:32 新华网 |
涉县已成为中国消化道癌症死亡率最高的地区,资金和村民观念成防治工作“瓶颈”,专家呼吁将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公共卫生体系 核心提示 继河北磁县、河南林州之后,河北涉县正成为中国癌症高发区,该县固新、神头等镇近年来的癌症发病率逐年增高,已超过全国平均发病率的几十倍,被人称为“癌症村”、“死亡之区”。 有关医学专家一直对涉县食道癌高发病的原因进行探究。地理环境、当地人饮食习惯、遗传、工业污染和水源都曾被怀疑为致病原因。但截至目前,病因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防治工作遭遇资金和村民观念等多重困阻。涉县肿瘤防治研究所仅有一台显微胃镜,若对全县普查范围内的8万人全部普查完毕需要10年。而“有钱钱顶着,没钱命顶着”已成为当地村民们的共识,在此前提下,很多农民不愿接受普查。 专家建议,涉县癌症防治工作应纳入当地政府的公共卫生体系,政府部门应从财政拨款中建立专项资金,对防治工作予以支持。 8月11日,太行山南麓,河北省涉县固新镇固新村,村民张海生翻开笔记本,在“刘秧”这个名字下面画了一条横线,写上“已死亡”三个字。这一天,69岁的老太太刘秧死于肺癌。 在张海生的笔记本上,共记录着29名像刘秧这样的癌症患者。张说,这是两年前他自己被诊断患有食道癌后一口气写下的29个名字,都是村里早他患病的癌症病人。“但每年还会新增加10多个病人,我就没再记。”张说。 之后,名单上的人每去世一个,张海生就在人名下面画一条横线,刘秧是张海生今年画横线的第6人。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证实,继河北磁县、河南林州之后,涉县正成为中国癌症高发区,而该县固新、神头等镇近年来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已超过全国平均发病率的几十倍,被称为“癌症村”、“死亡之区”。 涉县成为中国癌症高发区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丛庆文教授调查发现,在固新镇等涉县癌症高发区,每年的死亡人数中,至少有50%-60%的死亡者是患有食道癌和胃癌的癌症病人。 8月12日下午4时,固新村村民吴庚申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两眼盯着天花板,一眨不眨。 今年2月初,45岁的吴庚申被诊断患了胃癌,2月28日,他做了手术,此后一直在家中养病。 “不知道何时是头?”吴庚申说他现在只能吃稀饭,不到半年,他从病前的71公斤减到现在的49公斤。 “谁都想不到,也许就得了癌症了。”吴庚申的同村同学江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年2月28日,江麦生开拖拉机运砖经过吴庚申家门口,正赶上吴庚申做手术回家,他不相信身强力壮的吴庚申会得了绝症,让江麦生更想不到的是,8天之后,他自己也因患癌被推进了手术室。 江麦生是固新村今年第3个动手术的癌症病人,在他之后又有9名新发病癌症患者做了手术。 固新镇卫生院统计数据显示,固新村现有5000余人,从2001年到2003年,共登记有57名村民患有癌症,而对于总人口约两万的全镇来讲,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3年共有250多人患有癌症。 固新镇卫生院院长郝红旗说,每年的癌症患者都在大幅增加,以固新村为例,每年的新增数量都在10人以上。 涉县肿瘤医院副院长杨爱荣则证实,涉县每年约有1000人做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癌症手术。 涉县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刘中书介绍,涉县近些年癌症患者呈现增长趋势,主要以食道癌、胃癌、贲门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癌症居多,并成为全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地区。 刘中书说,全国食道癌平均死亡率为10.02/10万,涉县则达到了244/10万,甚至个别村镇达到了1004/10万。也就是说,10万人中有1004人患食道癌死亡。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镜室从事30多年肿瘤防治工作的丛庆文教授调查发现,在固新镇等涉县癌症高发区,每年的死亡人数中,至少有50%-60%的死亡者是患有食道癌和胃癌的癌症病人。 家族式患病疑为遗传原因 事实上,这种家族式的患病方式已经开始影响到当地人们的心态。在固新村,很多村民患病都是偷偷地去检查,偷偷地做手术,村民们说,他们担心影响儿女的婚姻。 在涉县癌症高发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背后,发病低龄化是近年出现的新趋势。 据统计,今年固新村新发病的12名食道癌、胃癌患者中,有一半在45岁以下。 “前移差不多10岁。”涉县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刘中书说,以前食道癌患者绝大多数在50岁到60岁之间,现在发病年龄段出现了前移,很多患者在40岁到50岁这一年龄段。 与低龄发病趋势相类似,双重癌更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担心。 在去年涉县肿瘤医院所做的150例手术中,有8人是双重癌患者,这些患者既患有胃癌,又患有食道癌。涉县肿瘤医院副院长杨爱荣介绍,在前些年,双重癌患者的数量相当少。 “与双重癌和发病低龄化相比,家族式的患病方式更应该引起重视。”杨爱荣说。 杨爱荣举了一个例子,涉县沙河村48岁的牛翠娥今年2月份在涉县肿瘤医院被诊断为食道癌,手术后不到两个月去世,而在此之前,牛翠娥的姥姥、母亲和姨母均是患该病去世的。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介绍,在涉县这种家族式的发病情况还有很多,很自然的让人想到遗传,但到底是不是因为遗传而致病,现在还很难说清。 事实上,这种家族式的患病方式已经开始影响到当地人们的心态。 在固新村,很多村民患病都是偷偷地去检查,偷偷地做手术,村民们说,他们担心影响儿女的婚姻。 这样的心态也影响到免费普查的开展,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丛庆文教授说,每次普查之前,各镇、村干部都会在头一天晚上做好说服工作,“但第二天能有三成人去接受普查就不错了。” 王士杰提及了一个四院曾做过的调查,他认为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王士杰说,在涉县食道癌高发区井店镇,坐落着天津钢铁厂,钢铁厂内来自天津的工人,常年和当地老百姓一样饮用相同的水、吃相同的蔬菜,却很少有人患癌。“厂内检查出来患癌症的也是当地后来入职的工人。” 饮用水源被认为是致癌的最大可能 在固新村,村民烧了四五天水的水壶,壶底就会布满一层水垢。但对于水源到底是不是致使该地区癌症高发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 对于涉县癌症高发区来说,发病原因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有关专家一直对涉县消化道癌病高发的原因进行探究。 从地图上看,在太行山南麓,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地区,漳河穿流而过,该地区正是食管癌高发区,在三省交界处,人们称发病的人都是“吃漳河水系的人”。 在涉县之前,与涉县紧邻的河北磁县和河南林县(后改为林州市)曾出现较高的食道癌发病率,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日坛医院等医疗机构联合在林州和磁县建立恶性肿瘤防治基地,两地区病发率得到控制并开始下降,但对于病因并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认为,与林州和磁县相邻的涉县近些年超过上述两地成为全国食道癌病发率最高的地区,可能与整个地理环境有关系。但具体原因并没有清晰的论证。 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也曾被认为是有可能导致癌症高发的原因。以前,涉县固新村等地村民有吃陈粮的习惯,并经常食用一种自腌的酸菜。 在以前村民腌制酸菜的缸内,常常会看到有一层白色的霉苔,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白苔可分出一种地霉菌。此种霉菌可促进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于适当条件下,可在胃肠道内合成为致癌物亚硝胺。 当地农民的另一个习惯是,每年产的粮食吃不完就封存在缸中,来年缺粮时再吃,河北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张健慧说,陈粮封存在缸中密不透风,容易发霉,也有可能致癌。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成立。因为周边的村民也都有吃陈粮、腌酸菜的习惯,但那里并没有癌症高发的迹象。 一个事实是,固新村等地村民们出于安全考虑,如今已不再吃酸菜储陈粮。但是食管癌、胃癌等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当地的小工业污染也曾引起涉县政府部门的关注。10几年前,涉县太行山脚下的村镇集中了众多的烧碱厂、粉灰厂、造纸厂。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对这些工厂全部进行了搬迁和关闭,但癌症病发仍然没有得到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饮用水源便一度被认为是致癌的最大可能。 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县固新镇等附近村庄都饮用窖水,固新村年老的村民回忆说,一般村民们是打一口深10来米左右的土井,或者是从山上引来泉水,存放在挖好的窖坑里,这成为人和牲畜的饮用水源。 村民说,窖坑中除了经常飘入尘土,时间长了在窖底还会沉积各类杂物。 其后,涉县有关部门、各乡镇采用拨款和集资相结合的办法,为各村安装了自来水,事实上,这些自来水井均是浅水井,一般不超过20米,个别的不足10米深,取出来的水并没有经过任何净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证实,有关部门在检测时,发现水中含有的矿物质中包括致癌元素亚硝酸盐。 在固新村,村民烧了四五天水的水壶,壶底就会布满一层水垢。 但对于水源到底是不是致使该地区癌症高发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 邯郸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询问时说,该单位并没有针对涉县区域的水源水质进行专门的检测,做的都是一些常规检测,因此很难说村民的饮用水是否含有致癌因素。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承认,涉县癌症高发现在仍是不解之谜。 早期治疗可以根治 对于检查出属于早期的癌变患者,通过手术就可以切除癌变的肿瘤,费用不到1000元钱。在早期通过这种办法治疗食道癌、胃癌,95%以上的患者都能根治,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在发病早期去接受检查。 “不知道哪一天人就没了。”8月13日傍晚,固新村的癌症患者江麦生坐在儿子睡的床上,吹起了笛子。 江麦生现在什么活都不能做,他说除了吃饭就是在等着,等着死亡,尽管欠了债,江麦生的妻子还是坚持给丈夫买点小鱼和肥肉,因为“大鱼和瘦肉太贵!” “活不过五年。”江麦生说,被检查出患了食道癌等癌症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手术后一般不会活过5年,“很多两三年就死了。”江麦生说,对于他们这些患者来说,活一天算一天。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统计数据显示,患者术后能够生存5年以上的不到10%,因为真正去进行胃镜检查并最终做手术的都是中晚期患者。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介绍,对于检查出属于早期的癌变患者,通过手术就可以切除癌变的肿瘤,费用不到1000元钱。在早期通过这种办法治疗食道癌、胃癌,95%以上的患者都能根治,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在发病早期去接受检查。 一个问题是,检查费用成为摆在癌症高发区村民面前最直接的困难。 王士杰介绍,目前医院使用的碘液染色法能够十分准确的发现早期患者,检查一次的费用约在200元左右。但在涉县癌症高发区,尤其是在村镇,村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让他们掏出200元钱主动检查还有实际难度。 王士杰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几年来一直在能力范围内对患者进行各种办法的检查,但医院的力量毕竟是不够的。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能重视这里的情况,对癌症高发区的人们予以帮助,帮助他们完成早期检查。 “这样,就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将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否则,这永远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普查工作步履维艰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查工作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难处,一是受资金和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村民本身。 记者了解到,虽然早检查是预防癌症的最简便方法,但目前的普查工作却步履维艰。 涉县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刘中书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政府部门并未对当地的癌症发病率作出普查,仅有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每年定期不定期的到村里进行普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提供的几年来普查数字是2000人左右。 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查工作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难处,一是受资金和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村民本身。 涉县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刘中书算了一笔账:涉县全县人口38万,按照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提出的普查范围,年满40岁到69岁的人都应该接受普查,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约8万人,而担负肿瘤防治普查工作的涉县肿瘤防治研究所仅有一台显微胃镜,若对8万人全部普查完毕需要10年。 “钱是一个大问题。”王士杰说,因为普查是一项全民工作,在普查时需要各县乡村医生予以配合,而这些都需要钱。“但是并没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王士杰说,去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上报的《涉县食管癌高发现场人群防治》研究课题,河北省科技厅批复为重大课题,一次性划拨研究资金20万元。 “杯水车薪!”王士杰认为,依靠20万的科研资金对涉县食道癌等癌症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并予以防治困难重重。 “让村里的赤脚医生给填一张发病或者死亡登记卡,给他两毛钱费用,医生都不愿意做。”河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张健慧说,甚至个别医生在填写登记表时乱填写,给普查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处。 固新镇卫生院院长郝红旗说,由于无人愿干,卫生院的登记工作现在都是他一人来做。因为镇里各村的医生还没有把今年各月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统计数据报上来,今年的登记工作就还没有开展。 另一影响普查工作开展的原因,是村民们怕查出病,因为查出病没钱医治心理负担更重。 王士杰举例说,去年一次普查,查出4个人患有中晚期癌症,最后仅有1人动了手术。“有钱钱顶着,没钱命顶着。”已成为村民们的一种共识,在此前提下,很多农民也就不愿接受普查。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每年涉县进行食管癌手术的病人有1000例,在河南林州、河北涉县等县一级的肿瘤医院做手术,需要七八千元,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需要1.2万到1.5万元,如此,每年便有了近1亿元的癌症患者手术市场,相当于涉县每年财政收入的1/5.据了解,除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经常到该地免费普查外,河南林州、河北涉县、武安、磁县等地的一些肿瘤医院也经常到该地去免费普查。 “它们是为了卖药和拉拢病人。”固新村胃癌患者吴庚申说,一些名义上免费普查的医院每当检查完一个人之后,不管是否有病,都会游说其购买各种药品,并劝说其到自己的医院就诊。 专家称防癌应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河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张健慧说,防治工作应纳入政府的公共卫生体系,政府也应从财政拨款中建立专项资金,对防治工作予以支持。涉县宣传部一位官员说,涉县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 作为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涉县癌症高发区的村民并不富裕,多数仅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活。而众多的家庭一旦因为有人患癌症就会变得家徒四壁。固新村村民江麦生原来开着小卖部,一家五口过着殷实的生活,今年被查出癌症后,江麦生已为治病欠了1万多元的账,他的二女儿也在暑假辍学打工,江麦生现在准备卖掉自己的小卖部。 “癌症村”的“名声”已开始影响到了当地的招商引资。涉县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一些投资者不敢到这里投资。 “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予以重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丛庆文教授认为,涉县食道癌等癌症防治工作不应该仅仅靠医院单方面去推动,应该得到政府的推动。 河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张健慧、涉县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刘中书均希望将涉县肿瘤防治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张健慧说,涉县的癌症发病虽然不像SARS那样带有传染性,更不会大面积地扩散,但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关系到全民身体健康乃至全民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应该纳入当地政府的公共卫生体系,政府部门也应从财政拨款中建立专项资金,对防治工作予以支持。 涉县宣传部一位官员说,涉县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 河南沈丘癌症村 河南沈丘县也有个癌症村,该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十几年前开始多发癌症。被疑为流经该地区的淮河支流沙颖河污染所致。 黄孟营村现有人口2471人、726户。根据村委会对1990年到2004年全村死亡情况的统计,14年中共死亡204人,年平均死亡率达到了8.2‰,而以往该村的自然死亡率在5‰左右。在死亡的人中,癌症105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1.5%,癌症的死亡率也明显偏高。 在黄孟营村,有两个以上癌症患者的家庭有20多个,其中有两户已经人烟绝迹。 经阜阳市环保监测站和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村民家里的井水检测,沙颖河已渗透到地下水。因而水井越浅,超标的项目越多。 为解决黄孟营村村民吃水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已决定投资90万元打一口深水井,但对于整个淮河流域来说,还有很多像黄孟营这样的村庄,村民们的生活状况也同样堪忧,他们的未来会如何呢?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 本报记者刘炳路河北涉县报道(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