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香港各界忆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最符合国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08:5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八月十七日电 综述:香港各界人士深情回忆邓小平

  中新社记者晓萍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春天的故事》形象地概括了世纪伟人邓小平的贡献。“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划时代、历史性的丰碑。在邓小平一百周年诞辰之际,说起邓小平,香港各界人士无不深情怀念。

  香港机管局首任主席、现任亚洲电视董事局主席黄保欣回忆起邓公时说,“邓公对草委的几次讲话,我都深受感动,特别是邓公说『香港人一定可以治理好香港』,那是对港人莫大的信任!而邓公特别强调『要由爱国者来治理香港』,这句话更包含着邓公对回归后香港情况的远见。”

  黄保欣指出,香港受殖民统治百多年,回归前的整体社会情况相当复杂。邓公在当时独具慧眼,以前瞻性的眼光来看香港回归后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思想,他认为今天在纪念邓公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推行国民教育,让新一代多认识国情。

  前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主席李东海表示,“邓公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

  李东海回忆起当年邓小平接见包括他在内的访京代表团时说,邓公那次与他们的讲话时间很长,其中许多观点,在回归七年后的今天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例如他当时说:“参与(管治香港)者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爱国者,也就是爱祖国、爱香港的人。一九九七年后在香港执政的人还是搞资本主义制度,但他们不做损害祖国利益的事,也不做损害香港同胞利益的事。”他感叹说:“中国如果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祖国的发展和强大。”

  早在中英会谈开始前,一九八三年初,中央曾分批邀请了大约十位香港知名人士单独赴京,由邓小平会见,听取他们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意见。香港查氏集团主席查济民是其中一位。

  查济民记得,当时他“实话实说”地向邓小平说,时下的香港,每天都有人移民;而香港之所以为香港,一是有人、二是有钱;如果人和钱都走了,那就不再成为其香港,担心国家收回的将只是一座“石屎森林”。当时,邓小平听了查济民这一番话后就明确表示,主权是一定要收回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收回后可以由你们香港人自己去管,法律不变,出入境一样自由,港元也可以继续自由兑换。

  查济民记得,当时邓公还很有信心的说:“人走了会不会再回来?我看慢慢会回来,香港没有变,人就会回来。”

  大公报名誉董事长李侠文回忆起邓公时表示,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七个年头,实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这些已成为香港生活的一部分。每年驻港部队军营开放,香港市民一家大小踊跃进场的情景,热闹之中,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一份亲切、亲近。

  李侠文认为,邓公提出“一国两制”这一创造性的构想,不但对于解决港澳问题,促使台湾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国际上一些有待统一的国家,也提供了一种可以参考的范例。“写好『一国两制』这篇大文章,是天才的创作。”

  钢琴大师刘诗昆曾是叶剑英元帅的女婿,他有与邓小平春夜长谈的机缘,也有多次与邓家人一起吃饭的机会。回味与这位中国伟人“面对面”,刘诗昆感触很深: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没有一句虚话、套话,也不讲大道理,语言既平实又深刻,非常有个性。刘诗昆还作了一个比喻,形容与邓公的一次谈话:“邓公是摩天大厦,而我呢,只是一间平房,充其量是个两、三层楼,但他没有让我感觉到这种距离,我们是在一个楼层里。”

  与香港渊源深厚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回忆起邓公时表示,“我觉得,在中国近代史上,邓公绝对是除了毛泽东之外最杰出的领袖。他的思想及决策、改革开放的主张,在二十世纪后期彻底地改革了中国,对二十一世纪的影响也会是非常深远的。中华民族经历上两个世纪百多年的沧桑史后,在今日直至未来,能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邓公是非常关键的人物。”完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