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千“人体盾牌”誓死捍卫萨德尔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09:28 南方都市报

  两千“人体盾牌”誓死捍卫萨德尔

  大战来临之际,伊8人代表团冒死抵达纳杰夫游说

  本报综合报道 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局势17日进一步逼近大战边缘。一方面,众多支持什叶派派别领导人穆克塔达·萨德尔的伊拉克平民聚集到城内,誓死保卫圣地;另一方面,伊拉克千人国民政治会议已经向纳杰夫派出一个8人的代表团,争取尽最后一次努力,说服萨德尔,化解这场危机。

  清真寺附近的激战

  在经历了3天的相对平静后,美军与纳杰夫城内的“迈赫迪军”16日再次发生激烈交战。从早晨8时起,美军就在坦克支援下与据守在伊马目阿里清真寺和一处公墓周围工事内的武装人员发生交火。

  据纳杰夫城内的目击者说,驻伊美军和萨德尔的支持者17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在伊马目阿里清真寺附近继续激烈交火。目前人员伤亡情况不明。

  伊拉克临时政府内政部发言人萨巴赫·卡齐姆15日晚说:“很快将发动大规模进攻,结束纳杰夫的战斗。”当天早些时候,纳杰夫警方已经要求所有媒体撤离该城。

  以平民身躯威慑美军

  大约2000名来自伊拉克南部地区的萨德尔支持者已聚集到伊马目阿里清真寺,准备用自己的身躯来充当保卫这一圣地的“人体盾牌”。

  大批平民支持者的加入也使得美军在决定进攻这一什叶派最神圣场所前更要三思而行。“这些人对美国人是一个威慑,因为他们是平民。他们来到这里,美国人就不敢进攻伊马目阿里清真寺。”“迈赫迪军”高级指挥官、萨德尔的重要助手艾哈迈德·谢巴尼说。

  “我会躺在(美军)坦克前的地上,或者杀死美国人来保卫萨德尔和纳杰夫。”30岁的“志愿者”法迪勒·哈米德在清真寺内告诉路透社记者。

  8人代表团抵达纳杰夫

  伊拉克千人国民政治会议派遣的一个由8名伊宗教和政治人士组成的代表团8月17日乘坐美军直升机从巴格达飞赴伊拉克圣城纳杰夫,以期阻止那里的什叶派武装分子与美军之间持续一周多的冲突。

  代表团负责人海姆宰说,代表团原打算开车前往纳杰夫,后得到消息说有人埋伏在途中准备袭击代表团,“出于安全考虑,代表团决定推迟出发时间”。

  海姆宰表示,代表团必须在巴格达时间17日下午5时前返回巴格达,以便参加千人国民政治会议选举临时国民议会成员的投票。

  海姆宰说,代表团此行争取向萨德尔本人递交一封书信,敦促他及其支持者放下武器,撤出伊马目阿里清真寺,并把其私人武装“迈赫迪军”转变成为一个政治派别。

  正在巴格达召开的伊千人国民政治会议16日通过决议,决定派代表团前往纳杰夫进行游说活动。萨德尔的一名发言人当天表示,萨德尔及其支持者在随时准备战斗的同时也随时准备和谈,而有关“迈赫迪军”放下武器转为政治派别的问题只能“通过谈判”而不是单方决议来解决。 (新华)

  相关报道

  纳杰夫情报官被绑架 政府军指挥官遭分尸

  本报综合报道 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7日报道,伊拉克临时政府的一名情报官员遭到绑架。与此同时,纳杰夫市的警察局长称,其80岁的父亲也遭到绑架。

  半岛电视台播放的录像显示,一个自称“圣地保护旅”的武装组织实施了绑架行动。该组织在声明中声称,为了回应在纳杰夫的战斗,他们绑架了临时政府的情报官员贾巴尔。纳杰夫市警察局长贾扎伊里16日宣称,武装人员绑架了他的老父亲,并毒打了他的兄弟。

  在该录像被公开前数小时,伊拉克国民卫队指挥官萨吉在萨马拉被枪杀并遭分尸,其助手也在遭袭时丧命。伊拉克内政部透露,他们是在巴格达北部的一条高速公路上被打死的。

  据悉,萨吉与美军合作清剿抵抗力量。暗杀事件发生后,伊拉克的“伊斯兰秘密武装”的一个分支在萨马拉发放传单,声称对此事负责,说这是对美军及伊拉克部队进犯纳杰夫的报复性行动。该组织威胁说,还将会对伊拉克安全部队的其他官员下手。 (综合)

  图:

  纳杰夫城内的萨德尔的支持者。8月17日上午,驻伊美军和萨德尔的支持者继续激烈交火。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