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时“狂奔”800公里(冰川科考札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05: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赵亚辉 从14日中午到16日凌晨,从拉萨市到萨嘎县城加加镇,从念青唐古拉山西部到冈底斯山东部,记者所在的中美联合冰川科考队第二小分队“狂奔”了36个小时,只走了不到800公里。 迷人的青藏高原让人又爱又恨!行走在青藏高原腹地,满眼的风景固然让人心旷神怡,但随时会遇到的危险和困难却也让人提心吊胆。 13日中午,冰川科考队第一分队一行近20人,共5辆考察车,包括一辆满载着4吨科研及生活物资的大货车,先行离开拉萨,开始了科考的历程。14日中午,从藏北那曲环境科考现场返回拉萨后,我作为中美联合冰川科考队第二分队的成员也踏上了西去之路。 说是“第二分队”,其实是“晚到者之队”。除了我之外,还有两位刚刚从纳木错湖区考察回来的冰芯研究专家:徐柏青研究员和邬光剑副研究员。我们3人再加上专程等候我们一起出发的姚檀栋队长,乘坐一辆丰田越野车,开始追赶大部队。 为了尽快赶上第一分队,我们开始“一路狂奔”。从地图上看,我们要走的是公路中最粗的线条———国道,具体的线路是先沿318国道到日喀则,再沿219国道向西行驶,直到此次科考重点———纳木纳尼冰川所在的普兰县。 虽然对道路上的艰苦有一些准备,但之后的36小时还是颠覆了我对国道曾经的“美好印象”,留在脑海中更多的是“四大当心”。 前两个“当心”是在拉萨到日喀则途中认识的。一出拉萨,第一个坏消息是318国道“坏了”。我们只好先北上羊八井,绕道念青唐古拉山谷。在风景优美的山谷的土路上,前两个“当心”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 第一个要当心的是“天气”。都说海上的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青藏高原也是这样。几分钟前还是蓝天白云,转眼就可能大雨倾盆。短短300多公里就遇到了六七场雨,给我们行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姚队长告诉我,这种情况在青藏高原很平常。因为这里太阳照射强,蒸发量大,水汽到空中又很快形成雨云,带来降雨。 第二个要当心的是“沟坎”。青藏高原上的土路,由于常年雨水冲刷,沟沟坎坎之多难以计数。小沟小坎几乎处处皆有,行车其上,颠簸不停自不用说。最吓人的是跑着跑着,路上猛然会出现一些大沟大坎,如果车速稍快刹车不及,那就危险了。开车的师傅虽已久经考验,但也有一次刹车不及,车子颠起来又落下,幸好车没事,只是我们的脑袋上撞出了包。 紧赶慢赶,我们到日喀则已经接近晚上12点,找了家小旅店休息了几个小时,清晨6点多,我们又踏上西去之路。在219国道上,除了前两个“当心”的威胁继续存在之外,另外两个“当心”更让人提心吊胆。 第三个要当心的是“陷车”。对于一般的道路而言,“陷车”是一种意外,但在7月至9月的青藏高原,“陷车”却是常事。这个时期是雨季,再加上冰川消融的雪水,道路被“纵横的溪流”冲得“七零八落”,车辆很容易就会“误入陷阱”,进退不得。运气好的,也许能拖出来;运气不好的,可能几个月都弄不出来。我们从日喀则西行到萨嘎的400多公里路上,跨越了超过30条溪流,遇到的被陷车辆超过40辆,几乎是我们一共遇到车辆的一半。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晚上7点在跨越一条溪流时看到了我们的目标——科考队第一分队,第一分队的一辆越野车正陷在溪流里。30分钟后,这辆车被拖出来,虽然车厢进水,但是幸运的是机器没有损伤,能够继续前行。 第四个要当心的是“迷路”,这种危险的状况通常发生在晚上。我们科考队两支分队汇合后不久,天就黑了下来,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决定继续向80公里外的萨嘎县城加加镇进发。夜晚看不清前方的路况,公路很多地方又被河流冲毁,我们的车队有两次找错了路,后来又幸运地折返回来。 凌晨快1点的时候,我们终于抵达加加镇。镇上一片漆黑,原来高压线坏了,造成大面积停电。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小旅店,精疲力竭的队员们很快入睡了。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19日 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