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速度”成功实践彰显“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07:07 解放军报 | ||
新华社记者 李南玲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了大江南北,世纪伟人邓小平26年前在当时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一个边陲小镇划的“圈”,如今已变成一座现代化都市。深圳,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深圳速度”彰显“发展才是硬道理”。 东滨大亚湾、西临珠江口、南接香港的深圳,原是宝安区县城所在地。所谓县城,不过是有条十字街的小镇。由于紧靠边境,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国家从未在这里投资搞过任何建设。因经济长期落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广东省主要领导同志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 创办经济特区是对传统理论和体制的突破,因此在经济特区前进的道路上,阻力很大,困难很多。全国政协常委、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深情地回忆道:小平同志生前一直关心经济特区的建设,每当经济特区发展到关键时刻,他都亲临指导,为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 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视察,当时深圳各项经济建设正铺开摊子大干。小平同志看得仔细,话很少,但他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极大地鼓励了特区建设者的信心。 1992年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再次来到深圳。 “小平同志这次来,仍然坚持他注重实际调研的一贯做法。他不听汇报,稍事休息后就乘车出去视察。他边看边谈,在谈话中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和基本经验,并就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多年来困扰人们思想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明确看法。他要求经济特区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厉有为对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小平同志的讲话,不仅促进了经济特区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铭记小平同志的教诲,肩负改革开放“试验田”“排头兵”的重任,深圳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敢闯敢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深圳实现了经济上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 1980年至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8.3%,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0.7%,外贸出口总额年均递增38.5%。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2860.51亿元,在全国内地大中城市居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达5.59万元(折合6510美元),居全国首位。深圳在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形成了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到2003年底,深圳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65.6亿美元,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累计已达98家。深圳外贸出口已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位,去年外贸出口总额约占中国大陆地区出口总额的1/7。 深圳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经过不断调整和发展,深圳已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三大支柱产业,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0.6∶58.9∶40.5。 “深圳速度”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快”字。深圳人决心打破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恶化的“怪圈”,坚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深圳不仅对所上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且制定并颁布环保法规12部,再加上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立和健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使水、气、声、渣等环保的各方面都处于“硬约束”之下。当深圳在全国首批戴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等桂冠时,人们对“深圳速度”有了更新的认识:有质量的速度才是有效益的,深圳发展经济坚持走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望着莲花山上耸立的邓小平塑像,厉有为感慨不已。他说,深圳20多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证明,沿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方向,就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典论述,在深圳的实践中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新华社深圳8月18日电)(解放军报2004年08月19日 第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