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为孩子守望(名家访谈)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05:4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本报记者 李炜娜 最近,春风文艺出版社“小布老虎”推出了“山海经新传说”系列的3本原创少儿长篇小说:《精卫鸟与女娃》、《夸父与小菊仙》、《盘古与透明女孩》,作者却是同一个人———儿童文学作家薛涛。 虽未谋面,但闻其名。薛涛的儿童文学创作已经囊括了中国儿童文学界所有的大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以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收集资料时,又发现,原来还是“同道中人”———他是营口日报的编辑。这一发现让我对这次采访更是多了一份期待。 问:儿童文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文学目前的境况还是比较尴尬的。作品不少,孩子爱看的不多;作家不少,被人记住的不多。所以有人说搞儿童文学创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那么您是怎样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的? 答:我是1994年前后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的。现在回过头看,从“成人文学”转向“儿童文学”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我称之为个人兴趣趋向和社会责任认同共同选择的结果。我喜欢纯美的境界,愿意以善意书写人生,而这正是儿童文学所追求的。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儿童文学的力量。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代的阅读是真正可以影响其一生的,我们的善恶观、我们的审美趣味、我们的人格,都可以在最初的阅读中得到培育和影响。所以,我格外看重自己手中的这支笔,这支笔下的文字是写在一张洁净的白纸上面,需要作者有“经典意识”,把写作和出版作为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去操持,不做水面上的美丽浮萍,沉入河床的卵石才是恒久的。 问:您获得过诸多儿童文学的大奖,长篇小说《泡泡去旅行》、《精灵闪现》等书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书。而“叫座不叫卖”,一直困扰着儿童文学创作,您是怎样走出这个怪圈的? 答:我的《泡泡去旅行》、《精灵闪现》等书目前发行了六七万,这次的“山海经传说”3卷各首印3万套共9万册。如果说我的书还能被一些读者接受,那么除了我一直坚守文学立场外,春风文艺出版社成功的营销也功不可没。另外,我还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语文课本和多种有影响的选本选刊,这也无疑为我培育了一定的读者群。 关于叫卖和叫座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叫卖的不一定是媚俗的,坚守文学立场的叫座书也不一定就要进入冷宫。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出现“叫座不叫卖”的尴尬,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作者或评论界过分倚重作品的道德力量、社会意义,而忽略了小读者特殊的阅读需求。我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是,一部深入小读者心灵深处的好作品,其穿透力主要来自审美的力量,至少是先通过审美的力量,然后方可实现其内在的道德力量。我们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切莫忘记,我们手里拿的不是“戒尺”,而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问:此次的3部新作是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山海经传说”作为原创写作的资源,这在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中是一种尝试,从您的创作过程看也是一种突破。这种转变是怎样发生的? 答:实事求是的讲,这种做法并不新鲜,鲁迅做过类似的事情,歌德的《浮士德》中的主要人物是德意志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马尔克斯就更是在神话传说的天地里如鱼得水了。中国上古神话中蕴涵了丰富的想像力资源,但我们的幻想文学却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不把灵感的种子播种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自然很难有理想的收成。根植于中国的本土文化才是中国幻想文学的出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可能走向世界。所以我选中了《山海经》,尝试将“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和“盘古开天地”这3个经典故事移进现代孩子们的生活。 问:评论界认为您的作品的关键词是“诗意、哀伤、别离”,读您的新作也能体验到甜美的忧伤。您的这种创作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诗意是容易理解的,只有诗意的作品才蕴涵着强大的审美力量。可是哀伤和离别呢?当然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明白有遗憾的结局比大团圆的结局要有艺术魅力,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讲,您营造的这种哀伤和别离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答:我不主张把儿童文学简单的定义为“快乐文学”。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一片看不到边际的大森林,一路体验到无穷的滋味:不仅有发现新鲜玩意的惊喜和快乐,更有夜宿幽谷的惶恐和不安,也有无人做伴的寂寞和忧伤。儿童文学张扬真善美的同时不能欺骗儿童。我们的作品有必要还一个“真实”的现实给儿童,让他们知道人生体验的丰富性,进而锤炼他们的品格。这也是儿童文学作家不能忘记的责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8月20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