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来信/来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09:37 南方都市报

  走出歧视民办高校的误区

  针对今年省内20所高校降低录取分数线至300分招录低分考生,《南方都市报》8月19日发表社论对此进行分析,并希望民办高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一再批量制造眼高手低毕业生的某些国立高校汗颜,能为社会最终积攒起对于民办教育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走好每一个步伐”。

  作为民办高校工作人员,笔者在为《南方都市报》社论对民办高校的理解和希望而高兴的同时,也为其客观和深刻所折服。

  的确,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受到资金等现实因素的限制,民办高校可能无法和有政府拨款的国(省)立高校相抗衡。然而,其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等“软件”并不比公办高校差,不少民办高校还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民办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大多是有着广泛市场需求,实用性又非常强,加上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这无疑提高了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就业的竞争力。

  人们可以放心的是,正是由于学生是决定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南方都市报》所分析,民办高校绝不会因为钱而无视教育规律,更不会损害学生的利益。相反,在学生管理方面,民办高校有着更强的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 练江子

  余秋雨应当好好反省

  8月17日的《南方都市报》上刊登了《余秋雨调查》一文,作者就余秋雨在“文革”中的一些往事经调查后作了一番陈述,因为我比较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所以很认真仔细地阅读了这篇调查报告。

  说实在的,余杰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的确在当时给我的内心造成了一个不小的震撼。我不清楚余秋雨先生在“文革”中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于他本人的批判活动,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不为人知的目的。不过,历史就是历史,不管别人怎么说,事实摆在那里,这应当是可以摊开来谈的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在和我们打太极,而不愿意正面陈述事实之全部。

  我个人认为,如果采访手记《余秋雨在1975-1985》里面所陈述的调查是真实可信的话,那么,余秋雨先生真的应当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那段历史了。当然,这需要良知和勇气。 易前进

  中学生军训能否废止

  38℃,广州很多中学生正在军训,白云区一所中学300名初三学生在一天内就晕倒了30多人。家长希望军训暂且打住,而学校却绝不通融(8月19日《信息时报》)。

  十分之一的孩子晕倒了,我不免想拿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军训说道说道。

  学生如何看待军训,报道中没有提及,不妨先以常理来做一揣测。目前的军训多以队列训练为主,经历过的人对其中的无趣皆有体会,除了无趣,还要忍受烈日暴晒和教官的训斥,在身心双重压力下,学生不会喜欢军训大约是个不争的现实。再来看在这种近于残酷(其实就是残酷)的军训中孩子得到了什么?是现时的乐趣?还是未来的利益?

  人被暴晒,快晕倒的时候是没有乐趣可言的,如果说这种军训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不起,我不能认同。重压之下的耐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完全是两回事。重压之下,人皆有惊人的耐受力,当人面临困境时这种耐受力会自然迸发,它与生俱来,无需培养。而吃苦耐劳则是出于对他人的爱与责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愿多受苦多付出,它发自内心、无需强迫,教官的呵斥无法使它萌芽,老师的怒视无法使它生长,它只有在爱和责任的土壤里才能自然长大。被迫的军训结不出自觉之果。

  至于说,孩子们在军训中受到了国防教育则不免把国防教育简单化,国防教育更需要的是传授给孩子和年龄相称的国防知识,使他们对国家的军事制度、军人的使命和责任有粗浅了解,而不是让他们亲自上阵站立正、踢正步。

  大人们一无所获,孩子们除了受折磨也一无所获,这种军训要它何用?不如废掉!

  李榆山

  奥运金牌梦外的“远大”理想

  中国体操男团输得一塌糊涂,国人都觉得可以原谅。因为他们年轻,心理状态不稳定,手脚毛糙,毕竟是人人都可能犯的错误。正因为他们年轻,也输得起。有网民就说,时刻准备着,为2008年做准备,没什么不好。

  那么,他们的下半生会干什么?除了进校深造然后当个国家公务员,做个体育行政管理干部;继续留队做一个教练员抑或领队,最好能当某个训练中心的头儿,在下一茬的运动员身上圆一把自己未能圆的奥运金牌梦——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多的就业选择以及更大的个性张扬的空间?颇值得我们思索。

  这让人想起了俄罗斯运动员涅斯特鲁耶夫,他在8月14日男子10米气手枪比赛中,仅以0.2环之差输给了王义夫,3天之后他卷土重来,没有重蹈覆辙,拿下了50米手枪慢射冠军。就是这个练习射击达22年之久,今年已36岁的涅斯特鲁耶夫,说自己酷爱枪支,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我不可能打一辈子枪。如果退役了,我打算去当修枪匠。在莫斯科,会修枪的人非常少,我感觉这是个不错的机会。”真是有趣的理想。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高贵的理想。难怪记者要感慨,一杆枪不老,总是可以命中更多的目标;一个人只要心不老,总是可以比别人走得更远一些。

  就我们的社会看,也应该给人们创造更多的选择空间,让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人为地去限制,由行政给他定框框,要求他为某某做贡献。我想说的正是,我们的运动员退役以后,是否会出现更多的富商李宁,更多的修枪匠涅斯特鲁耶夫。

  刘效仁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