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发火与郎咸平炮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15:27 中国新闻网 |
“身份”只提供了说话的本钱和分量,重要的是“说什么”和“怎么说”。姚明和郎咸平毕竟是极少数。应思考如何让更多握有话语权的人,将良知和责任感配得上自己拥有的影响力 篮球明星姚明,与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都因直言无忌而成为舆论焦点。 姚明的直言,出现在雅典奥运会中国男篮首战西班牙一役大比分失利后。赛前声称“此战不赢半年誓不剃须”的姚明,向媒体表示“对中国队失去了信心”,并责备一些队友的不思进取。此言一出,有人即指姚在“分裂团结”,也有人赞他“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恰是爱国心切的表现。 同样出语无忌。业界有着“说谁谁倒”的郎咸平,继炮轰TCL、海尔后,近日又在复旦大学发表《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演讲,“揭开”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进程中“席卷国家财富”的“盖子”,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最新消息是:顾雏军以个人名义在香港起诉郎“诽谤”。 姚明是“分裂团结”还是“爱国心切”,看起来,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国男篮最终在奥运会的成绩来“定性”了;郎咸平是“哗众取宠”抑或“诽谤”,还是尽了“一个学者披露学术研究的责任”,自可由法院裁定是非。我感兴趣的,是在姚明“捅窗纸”与郎咸平“揭盖子”的身后,所凸现的名人社会价值。 传播学讲究“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谁在说”指权威性,“说什么”强调内容,“怎么说”则是方式。只要占有任何一项,即可获得受众高度注意力。若三项全有,好比就拥有了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当量。 无疑,姚明与郎咸平集三项于一身。他们身份显赫,他们抨击焦点,他们都在用一种直言无忌的方式来表达,很有些“另类”。 在我看来,“身份”只是提供了说话的本钱和分量。真正把人比出高下的,其实在后两项。不少人虽然同样拥有身分、拥有话语权,但在重大问题中常常失语,是圆滑世故;更有卑劣者,是混淆视听:利用人们对“谁在说”的信任,诱导人们做出对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有利、而有损公众的事。我觉得,姚与郎的可贵处在于,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内情,无法忍受在事关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上的失语。这使他们在获得致敬、支持外,也获得更多的包容———即使很多人并不赞同姚明把责任推给队友,即使郎咸平的分析也未必那么准确。 但是,我注意到了郎咸平近日表达的他的“惟一遗憾”:在他与所“揭批”企业的公开对峙中,“惟一的遗憾是孤军奋战”。经济学家不站出来支持,肯定有纯学术原因,但至少有一部分学者沉默的原因却是“非学术”的:据统计,在274家上市公司设立的独立董事中,有131名经济学家———这意味着,这些经济学家的背后,都有各自的老板。看一看在股市庄家横行、操纵市场、黑幕频现的种种事件中,有几位深知内情的经济学家站出来过,像郎咸平一样直言无忌? 当然,他们两人身份特殊,郎是香港教授,而姚则是NBA球星,今番如此率性,“后遗症”几乎没有。但是,他们毕竟是极少数,也许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握有话语权的人,将良知、责任感配得上自己拥有的影响力。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作者:吴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