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五字”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引擎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20:38 人民网 |
人民网厦门8月20日电记者余继军报道:积极融入福建省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从宽视野、更高层次上思考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厦门逐渐找准发展定位。在8月19日召开的中共厦门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上,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郑立中提出,厦门市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构筑更强有力的发展支撑,努力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增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领先优势。 郑立中说,发挥龙头作用、增创领先优势,就是要引导、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或发展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厦门要充分发挥枢纽口岸的辐射作用、扩大开放的桥梁作用、体制创新的示范作用、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对台工作的基地作用、统筹发展的表率作用,领先、领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给厦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新的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郑立中提出,厦门市将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局,在“特、港、创、带、建”五个字上下功夫: 在“特”字上增优势、创特色。积极争取中央批准厦门开展区港联动试点,扩大保税区范围,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境内关外保税港区,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业务,并积极探索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争取将航空港物流园区、海沧港区及出口加工区纳入自由贸易港区范围,形成一区多园的自由贸易港区,提升对外开放的竞争力。依托三大台商投资区,为台资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跟踪式的优质服务,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争取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研发、营运总部。加强对台资的产业链招商,促进现有台资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实现以台引台,不断壮大台资规模,使厦门成为台资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加快与国际市场、国际通行规则的对接,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高投资、经贸等合作交流的自由度。充分发挥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品牌优势,增加国际交流的形式,扩大参与的国家和地区,拓展国际交流领域,提高国际交流层次,增强国际交流活动对全国各地的吸引力,使厦门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和内地与国际市场对接的主通道之一。 在“港”字上求突破、提功能。进一步完善港口布局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厦门湾组合港建设,增辟国际集装箱干线,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和海陆空多式联运,加速形成通达世界各大洲的集装箱航运网络;创新港口经营管理体制,吸引国内外有强大实力的航商和码头公司等参与港口建设经营,形成多元投资和营运主体;大力发展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港口经济全面繁荣。完善厦门机场配套设施,大力拓展国内、国际航线和货运网络,做大空港物流园区,拓展客运中转业务,增强飞机维修服务能力,提升航空港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建设连接国内外客货捷运的航空主枢纽港。以建设宽带城域综合信息服务网和高速宽带信息交换平台为重点,以整合公共网络资源、实现网络间互联互通为切入点,加快信息港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在“创”字上促改革、增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依靠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和循环率,逐步建立生态核算制度,建设节能型社会。坚持改革的思维、法制的规则、市场的手段,营造更具竞争力的体制环境;致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限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在“带”字上拓空间、见实效。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继续发展壮大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光电子、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一批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形成强大的制造业集聚、融合、扩散效应;加快发展流量经济,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从机制建设、项目实施、产业发展布局入手,淡化行政区划界限,深化城际产业协作,引导相关产业向周边地区延伸产业链,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闽南金三角城市群发展,壮大闽西南一翼,推动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在“建”字上创环境、树形象。积极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不断夯实文明城市的基础。积极推进“教育之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建设,建设区域性社会事业发展高地。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