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版改革开放词典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1日10:09 每日新报 |
有这些话才有今天的中国 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关于邓小平的各种回忆、纪念文章和相关报道,已陆续见于报端。今天,我们推出的,是邓本人在改革开放20年里对一些事情说过的一些话,发表的一些意见。这些话,直接改变了20世纪末的中国,它们的影响力持续至今。 这些话为正史所载,不是回忆,不是演绎,不是“私人历史”。正因此,它们的价值,在越来越多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人们心中,尤其彰显,并值得回味,可作改革开放词典看待。 黑体字 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告中引用的马克、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的语录,在报纸上发表不要再用黑体字。 ——— 1978年 3月 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幕式休息时,对方毅副总理说。 黄猫黑猫 我看这篇文章好,至少没有错误。我改了一,如《红旗》不愿登,可以送《人民日报》登。为什《红旗》不卷入?应该卷入。可以发表不同观点文章。看来不卷入本身可能就是卷入。 ——— 1978年 11月,邓小平对谭震林应《红》杂志约稿撰写又遭拒登的《井冈山斗争的实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文做出批示。 公布粮食产量 同意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关于在新闻报道中改变过去不公布粮食产量数字的做法,公开公粮食产量的具体数字”的请示报告。 ——— 1978年 12月,粮食曾是那个时代最要的战略物资(今天也是“之一”),所以产量和弹头数量一样严格保密。其实那时,几乎没什全国性的统计数字是不保密的。 毛主席像 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处都有,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对毛主席的尊敬。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犯了错误,但他究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我们要对毛主席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 ——— 1980年 8月 21日和 23日,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齐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还要保留下去”。 市场经济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 1990年 12月 2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 党政分开 管理权力下放,涉及厂长负责制。现在中国环节多,有些行政公司要改,不搞厂长负责制不行。要搞负责制,首先厂长要负起责任,要明确企业的第一把手是厂长。企业党委的机构太大,人数太多。这两条要下决心予以解决。厂长负责制不要只是试点。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党政要分开,这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党委如何领导?应该只管大事,不能管小事。党委不要设经济管理部门,那些部门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去管,现在实际上没有做到。 ——— 1986年 9月 13日,邓小平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工作。 大包干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 1980年 5月 31日,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 雇工问题 我在政治局会议上讲过,听其自然,看两年再说。 ——— 1983年 12月 9日,邓小平收到邓力群、王任重分别送来的涉及雇工问题的讲话稿和有关材料及信。 第一生产力 一定要保证科研人员六分之五的业务工作时间。政治学习的内容要精简,特别要反对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仅是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要大力提倡学术讨论和交流。各种学报和刊物,都是交流的场所,还要召开学术讨论会。要允许犯错误,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要允许犯错误,允许说话。 ——— 1977年 11月 3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王浩教授。 外资 我看很有道理,四十九和三分之二都可不写。 ——— 1979年 6月 15日邓小平阅荣毅仁来信。信中提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中规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投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四十九”和“决定重大问题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两条原则,并非国际惯例,势必降低外资对我国投资的兴趣。建议在不丧失主权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争取更多的外资,引进更多的技术,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 裁军 从哪里讲起呢?从这次国庆阅兵讲起吧。我不是讲这次阅兵如何,这次阅兵是不错的,国际国内反应都很好……我说有个缺陷,就是80多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 ——— 1984年 11月 1日,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座谈会。 一国两制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 1982年 9月 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台湾问题 我们正在设法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蒋经国身体不好,一旦去世,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估计。我们主张一个中国,蒋经国也主张一个中国,这是我们的共同点,是我们和谈的基础。我们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实在不行,也只好动武。我们不能承诺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发展还很难预料。台湾出现独立怎么办?台湾永不和谈怎么办?台湾出现外国军队、外国力量占领又怎么办?我们怎么能够承诺不用武力! ——— 1985年 5月 4日,邓小平会见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吴奈温。 四项基本原则 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大小的问题……这次事件爆发出来,很值得我们思索,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也许这件坏事会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好,甚至于更快,使我们的失误纠正得更快,使我们的长处发扬得更好。 ——— 1989年 6月 9日,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 对外开放 请你告诉布什总统,结束过去,美国应该采取主动,也只能由美国采取主动。美国是可以采取一些主动行动的,中国不可能主动。因为强的是美国,弱的是中国,受害的是中国。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国家关系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干涉别国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 ——— 1989年10月31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一段时间内,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通过频繁地会见外国人士和书信交流,邓小平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坚定的原则性。 发展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 1992年 1月 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一段时间内经济骤冷,邓小平为中国可能错过发展机遇而忧虑,尤其担心意识形态的争论影响经济运行,遂有南巡讲话,有“发展是硬道理”之说。经济是一头很难驾驭的骡子。此后经济由冷骤热,有1993年年中的整顿金融秩序和1996年的软着陆,有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从 1998年开始连续五六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干部退休 处理国际问题要非常冷静。我最近处理问题有点急,这是老年人心态,今后不宜再过问政治问题。 ——— 1993年 11月 11日,邓小平同身边人员谈西雅图会议和香港问题。 不致开幕词 不致开幕词,因为没有必要,无话可讲,但我可主持会议。 ——— 1981年 11月 5日,邓小平在审阅政协一份报告上批示。 邓小平的女儿问父亲,长征中你干了什么?答:“跟着走。” 1978年 10月在日本参观一家汽车工厂,邓小平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1984年 10月 4日,在一份工资制度改革文件上批示:“总的方针,我很赞成,具体办法,提不出意见,请国务院审定。” 1977年 10月,邓小平在一份澳大利亚公民苏珊继续要求与中国一公民结婚的报告上批示:“很赞成。” 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旅游,给当地干部指点“钱”图:“公园要卖门票,外国人一个价,中国人一个价。”如今,中外婚姻不会再托人请首长批准了,而让老外多掏门票钱,有点违背WTO的国民待遇精神。 但凡有一点虚荣或自卑的人,都不会如此朴实。 邓小平一生颇多曲折传奇,“三起三落”若是搁在常人身上,要么是摧人的恶魔,要么是傲人的资本,但在邓小平身上,这些好像并不存在,不过是某日下午的一段寂寞,某个清晨的一个磕绊,心静如水,坦坐如松。 1997年 2月 19日,邓小平逝世。老人家生前伟大,却没有山呼万岁,而辞世也安排得让老百姓平静地接受。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