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中遍求大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10:43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刘建武

  一、邓小平读书生涯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影响

  广安上学阶段———1909年初,不足5岁的邓小平被家人送进当地的私塾“翰林院”发蒙,从此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从私塾发蒙到考入广安县中学,邓小平在家乡广安共读了10年时间的书。这10年的读书生活不仅为他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化功底,而且对他一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奠定了比较深厚的国学根底。二是通过进步思潮的影响,使爱国主义思想在邓小平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五四”运动爆发后,邓小平还在广安参加了声援活动。三是练就了一手好字。

  欧洲留学阶段———1920年夏,年仅16岁的邓小平告别祖国,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征途。邓小平在讲到他在法国的留学生活时说:“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邓小平在法国所读的主要是《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正是这些书籍,对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邓小平实现了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1926年初,邓小平离开法国来到莫斯科,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期间所写的一份简短自传中说:“我们过去在西欧团体工作时,每每感到能力的不足,以致往往发生错误”。“我更感觉到我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所以,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中山大学的学制是两年,但邓小平只学习了近一年的时间,便受党的派遣,于1927年春回到祖国,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江西读书阶段———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邓小平在江西省新建县望城乡的一座庭院里谪居了三年又四个月的时间。在江西这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岁月里,邓小平每天上午去工厂参加劳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主要就是用来读书而且“每日都读至深夜”。在所读的书中,除了大量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的著作外,还有不少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哲学时政等书籍。

  邓小平晚年这次全面系统并且长达三年之久的读书生活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次读书的最大特点,是与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边读书边思考的岁月里,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更明确、信念更执着、意志更坚定……

  二、邓小平读书生涯的主要特点

  第一、从读书内容来看,具有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特点。

  邓小平所读的第一类书是马列主义的书。邓小平最初读马列的书是有鲜明特点的,一是他读到《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不是在国内,而是在留法勤工俭学的时候;二是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读了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这个年龄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是他是在亲身感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酷现实和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四是他在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时候,思想上并没有受到过其他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正是对马列著作的认真学习和坚定信仰,造就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创造才能。

  邓小平所读的第二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由于对传统文化非常熟悉,邓小平也很善于通过经史典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文革”中,他曾用“我是桃花源中人”,来机智地表明自己否定“文革”的政治态度;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关键时刻,他用“韬光养晦,善于守拙”这种充满民族智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战略思维;在规划中国的发展目标时,他又创造性地用“小康之家”这个几千年来人们就在追求的理想,来表达自己的战略设想。可以说,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有着精辟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也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使他的思想必然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智慧。

  邓小平所读的第三类书是中外文学的书。中国文学方面,从古代的“四大名著”到当代作家的作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西游记》到当代武侠小说等等,他都喜欢读。与此同时,他还读了很多外国文学名著,涉及面很广,几乎遍览了近代世界文学名家的作品。

  通过读马列的书,获得了治党治国的真经;通过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拥有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大智慧;通过读中外文学名著,形成了融通中西的文化素养。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背景,也是邓小平理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读书态度来看,具有穷根究底、求真求精的特点。

  学品是人品的反映,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突出表现在他的读书生涯中。邓小平在读书过程中,还形成一个终生不变的习惯———思考,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文革”中在流放江西那段特殊的读书岁月里,邓小平始终坚持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在沉思中,邓小平围绕着居住的那个小院子一圈一圈地走着,天长日久,在那红色的砂石地上竟然踩出了一条白色的小路,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邓小平小道”。

  思考和创新是紧密相联的,不善于独立思考就不可能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就走不出一条新路。翻开《邓小平文选》,我们发现他使用“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想一想”等词的频率很高,他总是反复告诫人们:“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是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

  邓小平在读马列著作的过程中,非常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正是因为他在读马列著作的过程中善于求精求真,早在延安时期就显露出了“政治思想强”、“理论敏锐性强”的鲜明个性,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和“照辩证法办事”的深刻命题。在历史上,他同林彪集团、“四人帮”和“两个凡是”派斗争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到了晚年,他进一步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明确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

  第三、从读书目的来看,具有学以致用、发展创新的特点。

  邓小平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为理论而理论,他所面临的直接课题就是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所以,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从来就是简单地追求逻辑的思辩、范畴的演绎和体系的完备,而总是着眼于理论的实际运用和操作,总是着眼于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他的思想火花总是爆发在实践中的最为困惑之点上,他的思想和观点,无一不是站在实践的最前列,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新的科学论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等等。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