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扩大消费 莫忘低收入群体(热点聚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05:3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下岗职工、退休老人、进城务工人员、广大农民……这些人当中,有很多属于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增长缓慢,他们的消费需要虽然很多,但消费能力很弱,生活质量较低。扩大消费,绝不能漠视这部分人的实际处境。因此,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迫切需要,开阔扩大消费的视野,拓宽增收减负途径,开发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做大消费蛋糕,是商家、厂家、政府部门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编者

  培训长技能 增收有保障(上图)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山东淄博市张店区政府将山东星火技校、淄博新星技校确定为农民培训就业中心及基地,为当地农民及外来务工的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提供了方便。今年,这两所学校已培养了各类专业的农民工1万余人。图为来自安徽亳州市利辛县的刁梅(左),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糕点制作专业的培训,即将拿到培训就业基地的结业证书,她准备回家乡开一间糕点房,自己当老板。

  张群群摄

  每月九百多元的退休金,每月四百多元的医疗费用,让太原一对老夫妇不得不精打细算——王喜明 买东西专挑便宜货

  本报记者 鲍丹

  8月16日下午,退休干部王喜明从附近的批发市场买回一箱方便面,“单包买要1元钱,买1箱就是每包6毛5,划算些。”这样精打细算地生活,对于老王家来说,已是一种习惯。59岁的王喜明和老伴孙生花7年前双双退休后,每月共有943元的退休金,外加孙大妈的20多元的医疗保险金。

  老两口身体都不大好,每月日常医疗、医药费就在400左右。儿子今年27岁,住在家里。老王每月米面油总共花费在100元左右;每天平均5元左右的菜钱,一个月是150元;房子是私产,房租就免了;另外每月水电费50元,煤气、蜂窝煤50元;剩下不到200元作零用,基本上很难再有积蓄。

  老王一家10年前作为太原市旧城改造的第二批回迁居民,搬进现在这套使用面积只有39平方米的两室两厅,“3口人住有点挤,以后儿子结婚还得再想办法,可家里积蓄远不够买房子。”老王说。

  因为收入不高,老两口出去买东西只能拣便宜的挑。“上午9点去开化寺菜场,赶上菜贩散场去买便宜的;日用品一般就在附近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买,主要是图便宜几毛钱;买衣服专赶反季销售;听到哪里超市打折、做活动,赶紧过去看面粉、油,要是便宜就多买些回来存着。”孙大妈介绍。买药就得往远处跑了,因为附近没有平价药房。“7.4元一盒的‘三精片’,3天就要吃一盒,每月光这个就是74元。”孙大妈心疼地说。

  “老年人是易病、多病群体,对退休人员的医保力度能不能再大点?”老王说,现在医疗费用是老两口开销的大头,由于老王原单位太原市第一纺织厂效益不佳,他的医保金一直不能落实。孙大妈每月20元的医保金虽能兑现,但相对老两口每月400多元的医疗费用,只是杯水车薪。

  伪劣商品也是老两口心头大恨。“去年冬天买了个带鱼罐头,打开里面尽是花生壳和煤渣;前不久买回桔汁饮料,一喝都是色素水,就没有桔子味道。都是私人摊上买的便宜货,俗话说‘便宜无好货’,也不想去理论了。”老王直叹气。“政府应该加强一下价格低、非名牌的日用品质量管理。对比一般人家,我们收入本来就不高,对伪劣商品的承受力更脆弱。”

  广西一户村民全家四口人一年生活费就几千元,这在当地算是不错了。但他们还住在有几十年历史的泥土房里——李盛佳 现在最想盖房子

  本报记者 李红梅

  没想到,今年才30岁的李盛佳已有两个孩子,大的上小学四年级,小的明年就要上学了。他跟妻子都是勤快人,记者采访时,别的农民还在地里抢收稻谷,而他家的已经收完了。

  李盛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蒲庙镇良勇村那晓坡村民,初中毕业便回家务农。目前他家里共种了3亩甘蔗,2亩水稻,还种了点玉米和花生。甘蔗一年能收成10吨,卖1000多元钱,稻谷也卖一点,但大部分都是用作口粮。花生用来榨油,玉米用来喂家里养的猪。家里每年能卖出8头猪,赚4000多元,加上卖甘蔗得的钱,一年毛收入约有6000元。

  这6000多元维持一家4口人的生活,在当地算是基本过得去了。每年他要买饲料、肥料、农药、种子、种苗等,这笔开支约3000多元。还有一家人的生活费。小儿子经常感冒、发烧,每个月有差不多100元的医药开支。别的开销包括每个月18元书报费,主要看当地的都市报,以及一些有关养猪技术的书籍,每年大概买2本这样的科技书。女儿上学的学费要180元左右,当地实行统一的一费制。除此之外,全家就谈不上什么消费了。这样算下来一年还能存1000多元钱。

  跟其他村民一样,李盛佳家里没有什么奢侈品,只有彩电、电风扇、VCD播放机等。房子是泥土房,而且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已经显出颓败。“我存了1万多元了,打算过两年盖房子。”据他介绍,盖座像样点的房子大概要花掉4万元,到时候家里可能没有那么多钱,他准备跟亲戚朋友借,跟村里的人借。新房子代表着好日子,房子的事是李盛佳最大一块心病。

  李盛佳没有过多抱怨生活的难处,只是盼望农民负担别再加重了。他还想在种养上多投点钱,希望通过扩大种养规模,多赚些钱,早点过上好日子。他说,小孩在长大,将来读书的钱会花得更多,种养是找钱的好办法,也是最要投入的一件大事。村里正好有个养猪能手,跟她学点技术,学习养猪,再种点经济作物,兴许就有能力把新房盖得漂亮些。

  下岗之后,每个月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半的开支是用来买食品———杨琪 在上海生活不逛街

  本报记者 励漪

  杨琪师傅住在上海市中心一条弄堂石库门里。但走进他家,你体会不到“石库门”的温馨浪漫。这个上下两层的门楼里,住了十几户人家,杨家只是底层的半间前厢房,一共十一二个平方米,自己搭的不足1米高的阁楼,既是睡床又是储藏室,总之吃喝拉撒睡都在这简陋的“蜗居”。

  在杨家,斑驳的写字台上,21英寸的上海牌彩电已经看了10多年。搁在纸箱上的华生牌电风扇,还是杨师傅20多年前添置的家当。空调和洗衣机目前尚和这家无缘,一是没有地方,二是老房子的电路也吃不消。家里唯一比较时尚的电器是一台索尼DVD。一家人吃饭,临时支张小圆桌或者就摆在方凳上凑合。

  前些年因为工厂不景气,杨师傅夫妇下了岗。两年前,两口子通过区里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注册开办了一个净水服务社,地点就在自己家。如今,净水加工设备加上空水桶,占据了多半的住房面积,结婚时的一些老家具因为实在摆不下,送人的送人,丢掉的丢掉,就留下了那个写字台。虽是小本买卖,靠着日积月累起来的客户,净水社每个月还可以挣上1000元左右。

  在这个月收入只有2000元的家庭里,一半的开支用来买吃的。杨师傅的观念是,再怎么委屈也不能委屈了肚子,加上孩子还在长身体,不能缺了营养。“上饭馆对我们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自己买菜做还是可以的。”这个家庭日常的晚餐标准是四菜一汤,中午则相对凑合一些。最近粮油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这笔开销有所上升。

  在上海这个时尚大都市,杨师傅并没有多少其他消费,每个月尽管紧巴巴的,总还要挤出一些钱存起来。“不备些钱不行啊!万一生病,医药费住院费多贵啊!”

  从杨家步行到繁华的淮海路,只需10来分钟,到南京路也不算远,但杨师傅夫妇很久没有去那里逛街了。“以前还经常会到南京路淮海路的商店去逛逛,可现在,那儿的商店也没什么适合我们的消费品。平时家里买日用品什么的,到超市就可以解决了。”

  “时髦或者高消费的东西跟我们无缘。”杨师傅说:“现在不少上海人在讨论汽车牌照拍卖的事,我觉得,那离我的生活好像很远。‘打的’也是很难得的,除非去医院看急诊或者有什么非常特殊的情况,平常都坐公交车。”

  让杨师傅有些愧疚的是,他妻子一直想去一些佛教圣地旅游,但是依照目前家里的经济状况,妻子的愿望一时还实现不了。“前几个月,她参加了居委会组织的南汇桃花园一日游,蛮开心的,也算是旅游过了。”

  杨师傅依旧对生活心怀憧憬:“时髦商品现在虽然买不起,不过等老房子拆迁以后,我们就能分到新房了。那时候,再慢慢想法添置全套的家具家电吧。”

  天津一名进城务工的保洁员,靠背垃圾卖废品增加收入———吴运海 省吃俭用很少购物

  本报记者 陈杰

  操着很重河南口音的吴运海是天津闹市区南市街的保洁员,来自驻马店市和庄村,弟弟在保洁队开铲车,妹妹和妹夫在另外的居民区收废品、运垃圾。吴运海每天凌晨3点起床,到庆有西里清运垃圾,早上8点再到路对面的蓉福公寓帮妻子从9楼背垃圾。吴运海每月固定的基本工资350元,妻子胡忠改是400元(目前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每月530元)。他的家在和平路一座旧楼底层,是间终日不见阳光的小黑屋,据说很快就要拆迁,一家人正发愁今后的住处。在天津买商品房?吴运海想都不敢想。

  吴运海月收入的大头是每天帮助妻子背垃圾后再去运居民区、单位的工程土、炉灰,一车计2元劳务费。每月与工资一起结算。从运土中,再拣些别人丢弃的“可再生”废品卖掉。一年到头,他没有休息日的概念。8月14日,星期六,上午他拉了5车土,卖了4元钱的废品。卖废品每月大约有400多元收入,够一家三口伙食。

  吴运海的小屋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电扇,还有一部手机,用于跟保洁队的负责人联系。吴运海在攒钱。去年老父亲去世,他兄妹凑出1万多元办丧事。吴运海说,城里比老家好挣钱,只要你不怕粗活、脏活。每月有收入,他就知足。回老家盖新房、让儿子上学、将来为儿子娶媳妇,就是他要花钱的几大项。

  所以,来津4年,他和妻子省吃俭用,几乎没什么消费。穿的衣服大多是好心的居民和街道干部送的,只给孩子添买过几件。毛巾、洗衣粉、香皂由保洁队发。冬天屋内不生炉子。两口子基本上到建物街菜市场买菜,那儿便宜。他家距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只有几百米,12岁的儿子从未进去品尝过。

  记者发现,与吴运海相比,保洁队业务主管谷和新的“城市化”色彩要浓一些。他从老家山东省庆云县来到南市街保洁队,干了19年,一间借来的小屋住着全家三口,冰箱、彩电、VCD机、洗衣机、电扇齐备。如今,他每月固定工资600元,靠从早到晚揽业务再提成,达到1000多元,妻子在建物街市场当保洁员,每月固定收入400元。他们带女儿去过麦当劳、肯德基,这就与吴运海不同。但与天津本地人一比,谷家的消费档次还是偏低。

  吴运海、谷和新为城市的美好生活天天挥洒着汗水,不可或缺。像他们这样的外来务工者,天津约有100万人左右,但其在该市的消费份额中所占比重很低。什么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像市民一样地消费呢?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23日 第十四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