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凉”成为奢侈品(城市闲话)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02:09 人民网-华东新闻 |
郝洪 这个夏天,华东地区奇热。空调成了宝贝。 不过,空调房不能久呆。一来,电压受不了;二来,人的健康也受不了。如果,将空调暂时停一停,在今天的城市,我们会到哪里寻找纳凉之地? 选了3个地方,南京、济南、上海。前两个城市是全国著名的“火炉”,后一个,则是有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总结下来,这三个城市各有各的特色。南京东郊的山林是天然的“凉吧”;遍布济南的泉眼是自然的“凉亭”;比较前两个城市,上海城里此涨彼消的商业性“消夏”场所,可谓是人造的“清凉”。 看起来,各城市的“清凉地图”丰富多彩。各地政府也已然越来越重视城市绿化,以及城市内外自然山林、河道湖泊的修复、保护,使城市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化。但是,也有让人遗憾的地方。 其一,够得上星级的清凉地大多在郊外。就拿南京来说,市民们要去趟东郊,是件大事,一般需要早做计划。坐哪条公交线、走哪几个景点,都要有详细的安排。 其二,不少清凉之地,需要门票。且不说上海那些滑雪场、水上乐园,单是那与济南人相依相偎的大明湖,进去一次,也得15元。 城市越来越热,逃出城市,逃出水泥森林,到更远的地方去避暑,似乎也渐成趋势。如此,自然的清凉就成了“奢侈品”,是要有闲有钱才能得到的东西。不像早些时候,房前屋后的梧桐、垂柳下,一个躺椅,一把蒲扇,就可以构成一片清凉世界。那时,高楼大厦尚不如今天这样多,路上汽车的尾气也不似今天这样浓烈。 “清凉”的商业化、奢侈化固然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商业的发展,但显然不是城市文明的本意。避暑胜地的旅游业对GDP的贡献需要考虑,但门前屋后的那些梧桐、垂柳也需要种植和培育———城市的清凉原本就是这些细碎的绿色织就的。与那些山林湖泊不同,它们不是城市美丽的外衣,体现的是城市内在的品质。 与滑雪场里的欢呼声相比,我更认为,城市的清凉是,街角小公园里的葡萄藤下,那些围坐在一起的老人脸上露出的平和笑容。 《华东新闻》 (2004年08月25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