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苏编制突发事件应急总预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08:22 扬子晚报

  记者昨日从江苏省气象局获悉,为了确保江苏7400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江苏省政府近日正式启动编制《江苏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安厅、卫生厅、交通厅、建设厅、民政厅、农林厅等十余个厅级部门组织起一张水陆空立体防护网,全方位抗击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而备受市民关注的《江苏省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先行编制。目前,该方案经过省政府及各部门相关专家反复论证,已两易其稿,并有了初步方案。据悉,这是江苏第一次完整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42套应急预案凸显防灾能力

  近年来,城市经济类型的多元化及高密集性致使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变得异常脆弱。一旦发生突发性灾害公共事件,如“非典”、大面积停电、龙卷风、持续高温等,城市将遭受重创。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等致灾条件下损失的总量必然增大,社会对于防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以城市交通、商贸活动等为主体的城市命脉系统如因灾中断,对城市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将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

  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减灾防灾工作,《江苏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更是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发达城市减灾防灾水平,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近日正式启动编制工作。该预案由一套总体应急预案、40套专项应急预案和一套省会城市预案组成,涵盖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突发公共灾害事故,能够在发生之前或者刚刚发生之后及时启动,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为了让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能够及时顺利地发挥作用,江苏将建立由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的综合减灾机构——江苏省应急指挥中心。由副省长亲自挂帅,成员有水利、公安、卫生、交通、建设、民政、农林等十余个省厅级单位。有了这样一个高效的指挥系统,一旦发生突发公共灾害事故,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整合调配资源,纵向横向通报,及时实现救援。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有初稿

  突发公共事件为何要先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呢?资料显示,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城市突发性自然灾害大部分是由灾害性天气所引起的。江苏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是气候过渡带和海陆相过渡带相重合区,易发生台风、暴雨、高温、大雾、龙卷风、冰雹等多种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已成为危害江苏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

  据悉,此次起草的《江苏省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涵盖了台风、暴雨、高温、低温冻害、中级以上的大雪、大雾、强对流天气(包括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规定,一旦灾害性天气出现,江苏省气象局将迅速向江苏省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出跟踪警报,省政府将立即发出指令,省应急指挥中心随即启动预案,各相关部门将根据制定的42套预案采取相应措施。目前,这套《江苏省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由气象部门牵头,组织劳动、卫生、民政等十余个部门进行论证,已两易其稿,待综合统一意见后,提交省政府批复,将在全省公示并征询百姓意见后再使用。

  台风来袭时中小学校停课

  《江苏省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初稿中规定,如预测台风灾害达到一定级别时,中小学将停课。而高温级别达到一定级别时,工矿企业将采取相应的防暑对策:其中35℃、38℃、40℃就是三个级别的高温预警的指标,它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专家透露,这是通过反复论证过程产生的。因为,当“预报将出现、或已经发生,将持续三天以上的区域性35℃以上的高温”时,将给人民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当“预报将出现、或已经发生,将持续三天以上的区域性38℃以上的高温”时,将给工农业生产、供电、人民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预报将出现、或已经发生,将持续三天以上的区域性40℃以上的高温”,将给工农业生产、供电、人民生活等造成巨大影响。

  另据了解,昨日,我国公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城市气象灾害警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已经基本完成,近期将向社会公布并在全国通用。“蓝、黄、橙、红”4种颜色将标示各种灾害天气的强度,江苏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预警信号。(记者黄勇)(来源:《江南时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