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没有过时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08:53 新京报 |
近一段时间以来,温州经济发展遇到了土地短缺、电力等能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劳工短缺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短缺等诸种短缺的挑战。于是,有的人开始怀疑:曾经创造市场经济发展奇迹的“温州模式”是否已经过时?笔者认为,虽然“温州模式”遇到了重大挑战,但没有过时,只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要讨论“温州模式”是否过时,首先必须弄清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温州模式” 主要表现为:一是民营经济或“老百姓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家族企业是企业起步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二是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是附加值不高但面向国际市场的小商品;三是区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特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四是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意识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五是政府是“小政府”。 上述五个方面除了部分家族企业有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除了经营的部分产品有待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逐步提高附加值外,其余基本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会过时。 至于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短缺,不能归咎于“温州模式”本身,而应归咎于我国土地制度、能源管制制度、公用行业管制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口迁徙制度等制度的改革滞后。 这些制度改革滞后导致土地、能源、水、劳工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不能适应温州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土地供应短缺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土地制度造成的。 土地的国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一旦进行工商业开发后也实际上变成了国有)使得政府及其代理人对土地转让和使用有巨大裁量权。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常常将土地低价甚至免费供应给开发商和国内外企业,这样就导致土地被过量供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后,由于不得不采取“一刀切”的行政控制方式,又导致土地供应停止,致使企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土地也得不到供应。 电力供应短缺主要是由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虽然温州在各竞争性行业领域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在电力等垄断性行业方面,由于受整个国家电力管理体制的制约,其市场化程度与全国其他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别。 建一个电厂也必须层层审批,而且电力企业必须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垄断经营。随着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急剧增长,而电力等能源的供给由于受体制限制难以同步增长,由此导致比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更严重的电力短缺。水资源供应的短缺也可以做同样的分析。 劳工短缺也与我国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人口迁徙制度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温州的劳工市场很发达,但由于上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改革滞后,导致来温州打工的劳动力难以获得当地的户口,难以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不能将家属自由迁徙到本地永久居住。因此,每当老家或其他地方比较收益上升,劳动力就很快打道回府或转移到其他地方,使温州本地形不成稳定的劳工队伍。 因此,只要搞好上述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各种短缺就会得到缓解,“温州模式” 仍然具有生命力。 有的人将“温州模式”看成是粗放发展模式,这是误解。产权明晰的民营企业肯定是精打细算的“经济人”,它们一般不会干高消耗(或高成本)、低产出(或低效益) 的傻事。之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占用土地、消耗能源和水资源等,是因为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太低,而价格太低又是由整个国家土地制度、能源管制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制度改革滞后造成的。因此,粗放发展模式的根源不是来自“温州模式”。 至于温州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附加值增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一个过程。 只要“温州模式”中市场经济的精髓不变,它就会逐步完成产业和产品升级,就像过去十多年将产品质量逐步提升一样。李佐军[责任编辑:王亚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