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为什么会成为“风险职业”?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22:08 人民网 |
网友:李先梓 震惊全国的马德卖官案发之后,黑龙江省委痛下决心清除马德案件的恶劣影响。新一届绥化市委领导班子更是把用人制度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做到使领导干部“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许腐败。”为此,很多人认为这里的官员已成为“风险职业”。绥化市第一次以常委投票方式产生的某县县委书记,到任半年就离职“改行”。据知情人透露是他觉得“风险太大”、“太可怕”。(《中国青年报》8月25日) 真想不到,时过境迁,曾经以跑官买官著称的绥化,当官竟成了有些人避之不及的“风险职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这是绥化新的用人机制和“马德腐败效应”相碰撞之下产生的特定官场心态。 在绥化市委新的干部约束机制下,“用制度管人”得到很好落实,“领导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这样,官员的一切执政行为都公开在公众的视线之下,透明的监督机制使领导干部对手中的权力使用谨慎小心,真正达到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程度。毫无疑问,如此当官,的确是没有多少“吸引力”可言。 当然,这只是相对于那些抱着个人私利和想法的官员来说的,对于那些真正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干部来说,这样的官场环境则是极为优越的,是求之不得的。 我们知道,在“马德时代”,整个市委大院成了“乌纱帽批发大院”,买官卖官成为公开的秘密,几乎人人都自然或被迫地卷入其中。相对于原先“马德时代”的那种污浊的官场环境,由于现在这种严格的对官员任用和监管机制是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旧时习气还有强大惯性,因此,很多官员的做官的心态并不能很快从“马德时代”走出来,而且即使官员自己已经转变观念,但其他人不见得也能很快转变观点,所以,“马德腐败效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这样,矛盾就出现了:一方面,受“马德腐败效应”影响,一些官员可能在“无意识”下继续腐败;另一方面,腐败就被捉,严格的制约机制让官员一腐败就会被查处,因此,有些官员感觉到了当官的压力,感觉到了“风险太大”和“太可怕”,把当官当成了一种“风险职业”,进而从官场中退了出来。 绥化官员具有当官的“风险意识”,说明了绥化的官员制约机制已经初见成效,已经对官员的腐败行为构成了较强的威慑力,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官员“风险意识”的形成感到由衷的高兴。 新闻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