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生系安徽全心为人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01:06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一年前的8月26日,是我们的一位老战友、老同事杨明同志离我们而去的日子。一年来,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坚毅精神,他的为人处事,他的俭朴作风,时时浮现在我们脑海中。

  杨明同志是广东人,1919年12月,他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但他却在江淮大地战斗和工作了一生,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安徽人民奉献了一生最好的年华。杨明同志的一生是忠心为国、真心为党、全心为民的一生,是热心奉献、一心工作的一生,是虚心学习、诚心自律的一生。

  在抗日烽火中成长

  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1936年七八月间,不满17岁的杨明同志参加失学青年自学会,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3月,杨明同志投笔从戎,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支部宣传干事。1937年7月,受组织委派,杨明同志北上参加新四军。1938年5月,随部至皖南军部服务团工作,从此与皖南大地结下不解之缘,在皖南度过了12个春秋,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程。

  从1938年春至1941年皖南事变中突围,杨明同志从宣传员到民运股长,他的工作能力、领导才干,在实践中磨练成长,他的坚韧不拔、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更是为战友们所钦佩。1938年5月,杨明担任泾县泾一区民运工作队队长、分工委书记,他领导工作队依靠基层群众,争取上层进步人士,团结中间分子,打击顽固派,使当地群众抗日热情如火山般爆发,农抗、工抗、青抗、妇抗会等各种抗日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抗日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在近10个月内,先后发展党员200多名,仅在一个孤峰乡就动员群众、党员80多人加入新四军,减租减息斗争更是如火如荼。此后直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之前,无论是在民运部,还是在军部政治协理处和二支队老三团,杨明从事的主要是民运工作,多年的民运工作使得杨明同志与皖南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也为日后杨明同志坚持皖南、扎根皖南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坚持皖南 扎根皖南

  重返皖南、三返皖南、八年皖南,艰苦卓绝,这是杨明同志革命生涯中辉煌的一页。

  1941年1月,国民党一手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我新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多人除2000多人突围外,7000余人牺牲或被捕。杨明同志和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等一道突围到江北的无为县。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严重分裂行为进行了严正的反击。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中共中央十分重视皖南的战略支点作用,1941年1月、2月,中央、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应派人过江指导抗日,以便将来向南发展。皖南革命根据地决不放弃。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杨明同志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重返皖南。3月初,时距皖南事变仅50余天,杨明同志只带5人渡过长江,这是皖南事变后首批被派回皖南的人员。此时皖南腥风血雨,一片白色恐怖。恢复和开辟沿江根据地成为坚持皖南的当务之急,而沿江无疑是敌、我、顽必争的焦点。三方你争我夺,犬牙交错,斗争形势极为错综复杂。

  “东西一条线,南北一弹穿”,这是对我方当时活动区域之狭小的真实写照。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先后担任皖南铜陵敌前行动委员会副书记、铜青南党政委员会副书记、铜青南部队政治处主任的杨明同志与彭嘉珠、何志远、巫希权、王卓等同志一起,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充分利用敌、伪、顽矛盾,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不断粉碎敌顽扫荡,根本上扭转了皖南事变后的不利形势,我党力量在敌、伪、顽严密控制的皖南重又得到发展壮大。

  此后,杨明同志先后担任铜陵敌前县委书记兼铜陵游击大队政委,中共铜、青、南县委副书记、书记,铜、青、南大队政委、总队政委,为皖南地方党的建设、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队伍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他和其他同志领导下,铜、青、南根据地坚如磐石,迅速壮大。到1944年12月,铜、青、南地区,向东与繁昌、芜湖、宣城地区,向西与贵池、东至地区,连成一片,整个皖南抗战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并没有得到期待已久的和平。针对蒋介石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我党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为此,中共华中分局命令已过江北的皖南支队派部分兵力回师皖南,坚持皖南斗争。杨明同志主动请缨,率领2个主力连和警卫连一部及干部300余人,再返皖南。

  “打不死的胡明,饿不死的杨明”,这是皖南人民对坚持皖南斗争的两位主要领导人的赞誉,也是对当时斗争之艰苦的客观描述。三返皖南时,斗争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没有后方,脱离主力部队,武装力量弱小,敌方全面控制,土匪不停滋扰,斗争极为激烈和尖锐。解放战争的4年,杨明同志从担任中共沿江中心县委书记兼皖南人民自卫军政委,中共皖南地委委员、黄西工委书记兼黄西总队政委,到任皖浙赣工委委员、浙赣线前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政委,他领导的皖南斗争有效地扰乱了敌人后方,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自身武装力量和根据地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为配合大军渡江、解放皖南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党的组织建设倾注全力

  全国解放后,杨明同志担任过池州地委第一任书记,担任过芜湖市委、地委第一书记,也担任过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担任主要领导。杨明同志为安徽的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杨明同志长期担任省委组织部主要领导职务,从副部长到省委常委、部长,杨明同志始终以宽广的眼界观察问题,始终注意立足党的工作全局抓党的建设,立足于党的建设大局抓党的组织建设,立足于党的组织建设大局抓干部队伍建设。

  杨明同志十分重视组织建设,注重做好干部队伍规划工作。地市级班子配备做到结构合理,优化配置,班子成员的选拔、调任、接任都有通盘周密计划。

  杨明同志十分重视后备干部的梯队建设。他十分强调干部培训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着眼于领导干部的知识化,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队伍。1963年,他先后选拔并亲自率领两批大学生到农村锻炼、考验和培养,这两批干部后来成为改革开放和安徽建设的重要力量。

  杨明同志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工作。1952年5月,杨明同志兼任省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1973年任安徽省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党委第一书记。1977年8月,安徽省委党校恢复,杨明同志任省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1983年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省委党校校长两职之间,他又选择了省委党校校长一职。杨明同志为安徽干部教育工作和安徽省委党校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特别是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杨明同志站在思想解放的潮头,积极响应、呼应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安徽干部的思想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他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精心挑选、严格培训,为当今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高风亮节昭后人

  杨明同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刚正不阿。即使是在“大跃进”的年代,即使被领导人误解为“干劲不大”,他也坚持从实际出发,力争不虚报,不浮夸。他坚持原则不唯上,坚持真理不畏权,严格按原则办事。

  杨明同志严守制度,严遵程序,坚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省委组织部对干部的任免,从名单提出、征求意见、拟定方案到最后上报都严格按民主、程序、集中的原则执行。

  杨明同志作风民主,公道正派。他对皖南这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在皖南、皖北区党委合并后,他选拔、培养、任免干部坚持五湖四海,没有亲疏远近,不唯上,不唯亲,只唯才。

  杨明同志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他与人交谈耐心诚恳,推心置腹,说理论事鞭辟入理。他要求自己,也要求组织部门同志,不仅要模范地执行党的组织路线,更要热情地实践党的组织路线。通过热情的宣传感动同志,通过热心的工作凝聚干部,把组织部门办成党员、干部之家。

  杨明同志团结同志、关心干部。慰问老干部、帮助困难同志是他历年来一贯坚持的作风。他高风亮节,爱护同志。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作为组织部主要领导,了解一些干部的历史情况,尽管自己被江青点名为“黑手”,受到极大冲击和迫害,但他始终守口如瓶,保护了一大批党员干部。

  杨明同志关心他人,严于律己。杨明同志一生之中没有为自己、为家属子女找过组织、领导和战友,坚决不同意子女、亲友进党校工作。

  投笔从戎,为党为民奋斗一生,满腔热血尽注江淮大地;追求真理,忠于信仰历久弥坚,两袖清风垂范百代后人。杨明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杨明同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他为安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安徽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明同志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平易朴实的作风,一生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党性强、作风正,关心干部,心系群众。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不息的一生。

  杨明同志,我们永远怀念你。王光宇 郑锐 郑淮舟 李清泉 丁继哲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