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多元视野下的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02:28 人民网-华东新闻

  8月20日、21日,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主题是“多元视野下的中国”,来自国内外的近200名专家针对多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议题一:全球化与中国复兴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独立性

  于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金融和传媒全球化等,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恰恰相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方式,是一种价值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元的,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依然能够保持文化的独立性,这是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族性,这是任何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如果一个民族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族“同化”,就是这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同样,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当一种文化失去其“民族性”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惟有驾驭规则,才能改变规则

  杰拉尔德·陈 英国剑桥大学

  在当前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如何能运筹帷幄,使自己及他国都能受惠呢?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参与其中,则意味着要遵守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但是,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规则绝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由美国制定和控制的,惟有在能以熟练的技巧驾驭这些游戏规则之时,方能尝试根据本国的利益改变游戏规则。

  议题二: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的中国经验

  卢汉龙 上海社会科学院

  本次论坛的意义,是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的发展,从中国的发展进一步发现世界。转轨国家经济转型的成败,不仅事关这些转轨国家本身的命运,而且与整个世界市场及社会的制度形态和新型组织形态的演进紧密相联,对整个世界的前途和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转型所取得的成绩已经成为国际经验的一部分。中国小康社会的许多理念均有现代发展意义。从邓小平最初将小康作为一个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到当前继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国的“小康”事实上已经具有发展模式的意义。中国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人力与资本、人权与产权、民意与民主、物质与精神、法律与道德、科学与伦理、需求和环境资源等一系列人类发展中的共同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加以认真探讨。

  议题三:文化发展与文明对话 经济全球化和新现代儒学

  魏萼 台湾淡江大学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赏识中国文化中有特色的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中是不可忽视的,强行植入西方民主政体可能会导致“民主政体官能不良”,而强行植入西方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可能会引发“市场麻烦”。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我们应该学习欧洲和美国的经验并且超越它们,呼吁学习西方而不为其奴役。

  主导多元 综合创新

  李衍柱 山东师范大学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模式:“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和“综合创新”范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呈现这种态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多元文化双向互动综合创新的过程。

  开放宽容而不断更新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文化的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这是中国文化历久弥新、奔腾向前的关键;二是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传统。开放而宽容,是中华文明能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绵延不绝、硕果仅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讨论中国之道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今天能够比较平静、从容地梳理传统、实现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现在,中国正在和平发展,国际国内环境向我们提出了文化自觉的艰巨任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和优越的环境。

  议题四:城市进步与上海经验城市发展与上海建设模式选择

  周振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可能要“两条腿”走路。首先要有“城市积累”,通过利用所拥有的本土化资源,创造一个富有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城市,以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实力条件。同时,要重点考虑城市相互间的联系及流动,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城市流动”以及与全球建立广泛联系在时空上进行拓展,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走出一条新型的国际大都市发展道路。

  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建设,要放到一个区域范围来考虑,融入到长三角经济发展之中,通过周边地区和城市群的发展来提升自身的地位。

  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张鸿雁 南京大学

  当代中国城市化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即城市社会结构性变迁与城市化整体推进的一个矛盾过程。伴随这一过程,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正发生革命性的变迁:深圳首次提出创建中国第一个“没有农民的城市”,上海也有可能。中国在未来10年中,将有5亿以上的农业人口成为城市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社会变迁与人口转移,是国家现代战略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克服旧有的社会问题,也在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认识城市化进程的社会问题,不能对未来20年中国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提出超前而科学的战略决策,将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和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

  (本报记者 戎霄整理)

  《华东新闻》 (2004年08月26日 第三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