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牌”是个好同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03:50 青年时讯

  据说在消费社会,人们随时随地被物(商品)所包围,并陷于名牌消费的“误区”之中。一方面是名牌本身之掌握趋势、引领时尚和“点石成金”的魔力:一件不起眼T恤,打上名牌商标,马上熠熠生辉了,一瓶普通的香水,有了名牌认同,立即显得魅力四射、香型诱人。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名牌的认知,存在着心理学所称的“晕轮效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影响力,让“物”光环萦绕,让人意乱情迷……一双名牌运动鞋,坚固耐用的价值,只是普通运动鞋的两倍,价格却是前者的十倍。这使用价值之外的附加值消费,我们总喜欢用人的炫耀和攀比心态来解释,本人也习惯了这一说法。

  日前,美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的一项科学研究却表明,喝不同类型的可乐,大脑不同区域就会“亮起来”。当饮用者闭眼喝饮料,往往觉得百事可乐味道更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可口可乐却更受欢迎。原因在于实验对象在做出判断时,既依据饮料的口味,也依据对特定名牌的记忆和印象。

  换言之,此前看似滑稽、矫情的名牌消费行为,其实与人的大脑皮层感应有关。即人们对名牌的认同,不仅出于追求品质,讲究身份的物质主张,还关乎大脑“激励内侧额叶皮质层”,强大的“神经销售”精神攻势,能够让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味蕾。这一“神经营销学”理论,由加州理工大学的神经专家史蒂芬·卡兹率先提出,在西方社会十分流行,其研究课题是深入分析消费者的精神世界,试图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以及喜欢的原因。

  本人以为,假如上述新兴“理论”可以成立,那么,我们原有的一些名牌消费的传统观念,恐怕就得改一改了。像“青少年崇尚名牌,是不健康心理导致的盲目行为”,没准儿是既健康、又不盲目。毕竟,名牌不等于高价,可口可乐就是普及型品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享用,而高档高价的名牌产品,让普通家庭受用不起,那是家庭消费“量入为出”的要求,以及“国家还不富裕”的理财教育范畴,与青少年审美情趣是否成熟无关。

  对大人而言,像“名牌是名牌,人是人,两者没什么关系”。之说,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我所看到的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不过是“某些男女,名牌披挂一身,照样土得掉渣贻笑大方,简直还不如白衬衫蓝裤子来得大方得体”。很显然,“土得掉渣”又“披挂”名牌的男女,只是一种假设,一个特例,并非随时可见的现象。反之,“不土不洋”的男女,比较偏爱和享受名牌,并以此“强调”自己与名牌之间的关系,倒是十分常见的现实情形。

  有关名牌消费的“误区”,最糟糕的还是嫉妒以及“仇富”心态的作怪。当亿万富翁穿一件廉价的、地摊上买来的T恤,大家便一致称赞叫好;而农民企业家拎一个名牌皮包,却可能变成“口袋里冒烟———烧包。”和“有钱没品位”的显摆。实际上,有钱让人嫉妒,名牌消费也一样。

  有钱没品位和有品味位有钱,都是人生机遇不逮的一种遗憾而已。至于渴望和享受名牌的诉求———健康又自然,就不必太过较真了!向明/文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