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的品格 ———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4周年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07:42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深圳经济特区从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整整24个春秋。

  这是一个创造发展奇迹的城市。24年来,深圳经济保持年均28.4%的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放眼鹏城,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颇具规模的现代化都市傲然屹立,堪称伟大祖国版图上一颗璀璨明珠。

  这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作为最先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突围而出的城市,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作为当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作为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城市,深圳在二十多年变革中形成的城市品格、人文精神,同样引人注目,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个充满奋斗和拼搏精神的城市

  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有一座叫孺子牛的雕塑,也有人叫它“拓荒牛”。它是深圳人奋斗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奋斗、拼搏,是深圳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品格。深圳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无不是广大建设者奋斗和拼搏的结果。

  特区初创时期,党中央赋予特区先行探索的试验权,为深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有了试验权,并不意味着深圳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繁荣,就一定会成功。在没有先例可循、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每前进一步,都要奋斗和拼搏。靠着这种精神,深圳人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住铁皮屋,喝田沟水,硬是在荒僻之地建起一座新城。靠着这种精神,深圳人冒着极大风险,冲破一个个禁区、盲区、难区,“第一个吃螃蟹”:打破土地无偿划拨制度,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打破旧的价格管理体制,实行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市场调节;打破传统所有制结构,大量兴办“三资”企业……靠着这种精神,深圳人顶住巨大的压力,面对“除了一面五星红旗,全部变成了资本主义”、“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等种种责难,顽强执着,一步步往前闯。靠着这种精神,深圳人不辱使命,终于“杀出一条血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内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区政策优势逐渐弱化,国内各地区、各城市出现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面对新的挑战,深圳人还是靠着奋斗和拼搏精神,寻找差距,弥补不足,自加压力,激流勇进,推出一项项创新之举:提升产业结构,健全市场机制,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等等,从而实现了新的跨越。可以说,没有奋斗和拼搏,就没有今天深圳的一切。

  奋斗、拼搏,是深圳人精神风貌的典型特征;奋斗、拼搏,烙印在深圳人的工作生活中。

  正是怀着强烈的事业心,怀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千千万万的人选择了深圳。深圳机制灵活,环境宽松,是一个能够干事业,而且能够干成事业的地方。十多年来深圳一直是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城市之一;近几年来深圳开拓事业的海外留学生每年都超过千人;全国各地大量的科技人员、干部、职工来深圳谋职、发展。他们把事业之根扎在深圳,把理想之舟系在深圳。在深圳,有多少人摆脱平庸,追求卓越,干出了一番事业,实现了人生的新飞跃。白手起家成为企业领导人、凭技术专利成为业界巨子、放弃内地良好的条件开辟事业新天地……二十多年来,特区这片热土上演绎了多少寻梦者的动人故事。

  在深圳,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一股朝气、锐气和闯劲,人们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生活。深圳竞争十分激烈。面对竞争,深圳人不甘于现状,不甘于落后,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正像一名电气工程师所说:“深圳充满了压力,也充满了动力,不打起精神努力干,就会被社会淘汰。”在深圳,不论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外来劳务工,人们都在为生活、事业而打拼,许多人甚至同时打几份工;人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我要干,要干好”,这是深圳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为提高能力,许多深圳人不停给自己“充电”,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培训、进修。去年,深圳职工技能培训人数达到170多万人次,其中外来劳务工达90万人次。通过学习和实践,许多人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不断超越自我。

  奋斗、拼搏,是深圳人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利器。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人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思想有所滋生。针对这种情况,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引导、教育大家居安思危,在全市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广泛进行“大讨论”等活动。这些讨论和活动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讨论,深圳的干部群众极大地增强了忧患意识和使命感、紧迫感,促进了工作作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今天的深圳人,正以高昂的斗志,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投身特区新的改革大潮。

  一个不断催生和孕育新观念的城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冲击着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不断催生和孕育各种新的观念;同时,观念的更新,也有力地推进着改革。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产生了一系列的新观念,竞争意识、自主意识、人才意识、创新意识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新观念,成为深圳人在改革中披荆斩棘的精神力量,成为深圳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内容。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市民新观念的引导和提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适时地提出了重塑深圳之“魂”。开始于2002年2月的一场“深圳精神如何与时俱进”大讨论,在全体市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经过提炼的新的“深圳精神”———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高度浓缩了深圳人在各个时期的新观念。新的深圳精神获得了广泛认同,深圳人将之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中。

  深圳人勇于为物质利益正名。上世纪80年代初,受“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耻于言利,不敢求利。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设者们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响亮口号。其后不久,深圳人顶着“宣扬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冒头”等种种非议,建立起了奖金激励机制,倡导各尽所能、多劳多得,实行与责任、贡献和效益相挂钩的浮动工资制度等。这些措施,体现了深圳人鲜明的利益观念,那就是群众物质利益的存在是合理的,任何改革都要以尊重和实现群众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物质手段鼓励多干、苦干、实干、巧干,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对物质利益再也不遮遮掩掩了。为物质利益正名,使人的利益追求本能得到了极大释放,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欲望。

  深圳人不排斥利,更重义。许多人牺牲宝贵时间,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义务服务。更多的深圳人通过捐款捐物等具体行动,为困难群众及时提供帮助。深圳竹园小学副校长李泓霖,虽然自己收入也不是很高,但却数年如一日捐助贵州的3名特困生,他的一句话能够代表许多深圳人的追求——“如果可能,我连自己都想捐出去!”

  越来越多的深圳人正在超越“经济人”,向着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和“道德人”转变,其利益观念也不断完善。

  深圳人崇尚优胜劣汰的法则。计划经济体制下,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国家的大包大揽对于许多人来说既“食之无味”,也“弃之可惜”。深圳人率先打破统招统配,实行劳动合同化管理;打破按部就班和论资排辈,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度等。这些措施,促使人们的危机感增强,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逐渐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观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深圳人竞争观念强,得益于开放的经济环境。在深圳,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劳动者数量大,企业与员工都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外资、合资企业以竞争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也提供了可资学习的样板。同时,深圳及时推出劳动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条件,有助于生产要素按照价值规律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市场化水平。实践证明,竞争越充分,越有利于建立和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到过深圳的许多人,都对人才市场的人头攒动,对深圳人频繁“跳槽”留下深刻印象。在深圳,如果不努力、没业绩,随时会被别人取代。今天被人家炒鱿鱼,明天再炒别人的鱿鱼,成败由实力,输赢平常事。在竞争中,深圳人不吝掌声,为成功者喝彩,为失败者加油。竞争,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竞争,促使深圳人不断改变生存状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竞争力,追赶新的目标。

  今天的深圳人,要勇于面对更大的竞争,不保守,不封闭,敢于冒险,乐于竞争,我们的城市才能永葆朝气。

  一个人与人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城市

  深圳是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又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是移民文化的特性。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在这里冲突与融合,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受到冲击、过滤与重建,现代道德文化意识在渗透、发育和成长,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在相互交织。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深圳人逐渐形成了超越传统、走向现代的新型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

  深圳有着以友善、互助为特点的道德文化积淀。

  建设关爱之城,塑造关爱之人,营造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是市委、市政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去年底,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策划并直接推动、50多家职能部门和媒体共同举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关爱行动”,这一活动以扶贫帮困、权益保障和提高外来工、居民素质为重点,以解决群众密切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为核心,倡导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理解人的社会风气。这次关爱行动恰如春风化雨,不仅给困难群众及时送去了甘霖,也有力地提升了深圳人的道德水准,营造出浓厚的爱心氛围。

  深圳人以爱的链条把众多社会成员联系起来。从严重“贫血”到100%满足临床医疗用血,深圳只用了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10到20年才走完的路;在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收入的骨髓数据中,深圳占了十分之一;去年,内地首部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法规在深圳通过;深圳是目前我国自愿捐献眼角膜最多的城市;深圳市义工联注册义工近6万名,全市参与过义工服务的市民超过200万人次;在深圳的各类福利机构,前往探望、义务服务、捐款捐物的人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许多市民把孤儿们接回家中……深圳的无偿献血行动有一句口号:“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这是深圳人与人之间友善、互助的生动写照。

  深圳正在形成相互尊重、宽容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深圳,基于血缘、地域等传统意义上的依附型的人际关系相对较淡,注重个人的自由、尊严,同时又更具开放性、社会性和群体协调性的新型人际关系日渐成为主流。过去常见的亲友邻里彼此串门闲聊的现象少了,人与人之间非利益性、非工作性的人际交往日渐频繁,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组建起车友会、“驴友会”、球友会等等,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建立起温馨而和谐的友谊;很多住宅小区都有自己的网站或者社区论坛、活动中心等等,人们以网络为纽带,以论坛、活动中心为基础,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彼此沟通,相互帮助,创造出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

  平等、宽容是深圳新型人际关系另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深圳、扎根深圳,就是因为这里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自我实现的广阔天地,少有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作祟,少有狭隘的地方观念,对各类人才都一视同仁地接纳。在这种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中,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得到充分体现和释放,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深圳长期面临的课题。深圳人应该广纳百川、融汇今古,创造崭新的道德和文明理念,创造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一个讲法治、讲诚信的城市

  深圳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且较为成熟的城市。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运行要靠法治和诚信来维护,城市发展建设也要靠法治和诚信来支撑。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依法治市、诚信立市,以全省依法治市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努力建设信用政府,带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讲法治、讲诚信,成为深圳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

  建设法治城市,是深圳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深圳人在较短时间里初步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法律框架,使城市发展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自1992年享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权以来,深圳为推进改革开放先后制定了300多件各类法规、规章,其中有关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方面的立法占立法总数的70%,有30%的法规是在国家相关法规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先行制定的,还有30%的法规是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必要变通、补充和细化。从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出台到企业破产条例的颁布,从失业保险条例的推出到最低工资条例的实施,深圳多项重大改革的推行都得到了法律的有力保障。此外,深圳还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推出了市容环境管理条例、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机动车停放条例、学校安全条例等多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为建设法治社会夯实了基础。

  深圳人的法治精神是与市场经济共生的。人们遵守程序和规则,注重维护法律权威。政府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治安环境,广大市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意识日益增强。市民积极参与立法,无论是禁行摩托车还是禁食野生动物,立法听证会总是场场爆满,市民代表争相发言。法律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地涉入人们的生活,许多人购房、签合同要先听听律师的意见,不少人结婚还要搞个婚前财产公证。依法维权渐成市民的共识,不仅是为钱财利益,更为自己的尊严与名誉。人们可以为争得住宅的“阳光权”而将有关规划部门告上法庭,也可以只为讨个说法而打“一元钱官司”。有数据显示,深圳的行政官司数量已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一。法制,给深圳人的生活撑起了“保护伞”,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学法、知法和守法,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深圳人对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政府的主导下,深圳较早通过行政立法启动了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制裁机制。深圳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企业诚信评级活动,推出了企业诚信“黑名单”、“红名单”制。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深圳营造了一个讲诚信、反欺诈的社会氛围。深圳人的诚信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把讲诚信作为基本操守和道德底线,把说真话、办实事、重承诺、守信用作为人际交往、市场交易的起码要求。深圳松坪学校上百名中学生向学校提出“无人监考”的要求,显示出较强的诚信自律能力。全市97%的地税收入来自纳税人的主动申报,体现了深圳人较强的诚信自觉意识。

  作为诚信建设主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树立起“诚信是企业第一生命”的经营理念,把信用看作是资源,是金钱,是生产力,靠诚信创业打天下。深圳数百家大企业联合组成诚信联盟协会,发布“诚信宣言”,承诺诚信经营。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荣登“诚信榜”,跨入“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消费者信得过企业”行列。许多行业还推行行业自律,把那些不讲诚信的害群之马公之于众,逐出市场。前不久,就有一些“问题开发商”因为拖欠政府地价款、用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等原因,被行业管理机构限制进入深圳房地产市场。这表明,在深圳人的生活中,诚信无价,诚信亦有价。只有讲诚信、守信用,才能谋生存、求发展;而搞弄虚作假、坑骗欺诈,注定是站不住脚的。

  加强法制和诚信建设,我们的前面还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只要坚守法治和诚信的原则,深圳就会走得更实、更快。

  24岁的深圳经济特区风华正茂,充满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城市品格将伴随着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和成熟。深圳将会以更美好的形象、更夺目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本报编辑部 编辑: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