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崛起一座新城——记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12:30 人民网 |
人民网大连视窗记者 王科 经纬 1984年10月15日,这是个注定被记入史册的日子,这是个大连开发区人热血沸腾的日子,重于千钧的奠基石,就在这一天深深地镶嵌在了这块沸腾的土地上。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结束了长期闭关锁国状态。“一位老人在南海边上划了一个圈”,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应运而生。1984年4月30日,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9月25日,国务院下发131号文件,正式批准兴办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定在大连市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村一带。 作为华夏大地上的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开发区承载着经济复兴的梦想和期盼,“马桥子”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从此引来全世界的目光;从此,大连开发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窗口和试验田,肩负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探求一条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推动大连、辽宁乃至东北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千钧重任,扬帆启航。 1986年8月2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欣慰于全国各开发区的巨大进步,亲临天津开发区实地考察后,挥豪写下“开发区大有希望”,这是这位时代巨人对所有开发区的勉励和重托。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不论饱尝多少苦辣酸甜,开发区人永远坚信:开发区大有希望。 环视开发区,我们不能不感叹二十年的惊人巨变,不能不打开记忆的宝库,放飞一个个历史瞬间。我们不能忘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二十年来,历任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光临开发区,给大连开发区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应该说,大连开发区二十年的实践,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实现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富国强民的宏愿。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开发区人用他们崇高的政治热情,无私无畏的开拓进取精神,用他们弥足珍贵的奉献意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国际性新城市。 依靠1000万元的财政贷款和2.3亿元开发性贷款起步的大连开发区,在20年来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18亿元,年均增长52%;全部税收214.6亿元,年均增长48%;地方财政收入150亿元,年均增长10.5%;出口创汇214亿美元,年均增长41%,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开发区投资1712个项目,投资总额140.9亿美元。世界500强有40家在开发区投资,项目平均投资额7000多万美元。期间,GPP突破百亿元,用了14年时间;突破200亿元用了4年时间;突破300亿元大关,仅用了2年时间。 建区之前,这里仅有十余个乡镇小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微不足道;今天,这里已拥有包括世界500强中40余个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1900余家,其他各类企业3000余家。 今天,这里世世代代以海为生、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渔民们相继动迁,成为城市市民,融入到从五湖四海蜂拥而至的建设大军中,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令他们自豪的名字:开发区人。 在过去的荒坡、海滩上,开发区人建成30多个现代化住宅小区,商贸旅游业发展也初具规模。安盛大型购物广场、大商新玛特超市、金玛商城、开发区商场、友谊商店等大型商场及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另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要素等专业市场48家,基本上形成了网点布局合理、商品门类齐全、商业业态灵活的商贸体系,到200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累计实现97.6亿元。 改革开放,富国强民。二十年前,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象出二十年后的中国,会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象出二十年后的中国人民会以从未有过的自信和自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生活工作在开发区各个角落。遍布全区的各投资国国旗、企业厂旗和熟悉及陌生的企业徽标,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之窗”。如今的大连开发区,已经从黄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崛起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城市。 伴着吉顺钟深邃悠远的钟声,开发区璀璨的灯火,昭示着开发区美好的明天。迎着朝阳,大连开发区永远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大连开发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城市社会事业的直辖市发展方面,在探求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在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准等各方面,在城市精神的塑造和中外文化的融合对接方面,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辉煌业绩。 今天,尽管岁月把过去的一切变成历史,但大连开发区人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一切,将永远嵌刻在开发区的奠基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