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佛山粤剧唱“大戏”(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01:24 人民网-华南新闻
  王基国 南策炳
  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85年)的万福台,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戏台。

  梨园百花艳,禅城竞芬芳。继去年成功举办粤剧文化周之后,广东佛山致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重大活动又将拉开序幕,从8月28日开始,为期一个月之久的“2004琼花粤剧艺术节”即将开锣,作为粤剧发源地的佛山,将邀请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等粤剧大师亲临佛山演出或主持活动,来自港澳珠三角17个城市、12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组成的豪华阵容连袂演出,46场好戏连台———为广大群众以及来自粤港澳的粤剧发烧友提供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

  全城献演佛山粤剧享“大餐”

  “2004琼花粤剧艺术节”是佛山市精心策划、隆重推出的一项文化盛事,也是佛山市在2004年贯彻《佛山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03-2010年)》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本届艺术节由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旨在响应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使粤剧这一岭南文化瑰宝在其主要发源地佛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此次大型粤剧艺术节,对打造“佛山粤剧”这一传统品牌,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作用。

  “魅力佛山·2004琼花粤剧艺术节”与去年的“粤剧文化周”以及其他同类大型文艺活动相比,有了更多的创新和改革,可谓亮点频频:

  亮点一:规模盛大,内容丰富

  “琼花粤剧艺术节”持续时间近一个月,规模更加盛大———活动在佛山市五区城乡同时举行,参加艺术节演出和各项活动的队伍包括来自海外、港、澳及珠江三角洲的17个城市;内容更加丰富———整个活动将包括开、闭幕式、演出类、讲座类、学术讨论类共四大类22项活动。其中单是粤剧舞台艺术演出方面,艺术节期间将在全市五区安排29台剧(节)目合计演出46场;而“开幕式”则采用传统的“秋色花车巡游”方式举行,由18辆粤剧红船造型花灯车队为主体的巡游队伍气势宏大、蔚为壮观,一连四晚,这条粤韵浓郁、佛山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欢乐的河流,将辉煌地流淌在佛山3800平方公里的城乡土地上……

  亮点二:荟萃最优秀剧目、演员、剧团

  粤剧艺术节自然少不了名伶名剧。海内外德高望重的粤剧泰斗罗品超、红线女、罗家宝将亲临佛山演出并参与主持活动。而当今在粤剧界最具艺术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中青年粤剧名人彭炽权、小神鹰、冯刚毅、丁凡、梁耀安、吴国华、欧凯明、黄伟坤、姚志强、倪慧英、曹秀琴、梁玉嵘、郭凤女、李淑勤、琼霞、麦玉清、蒋文端等,也将在佛山五区进行专场演出。他们之中有12人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1人获得过文化部“文华表演奖”。另外,广东省粤剧院一团、二团,广州市粤剧团,深圳市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享誉海内外的专业粤剧表演团体也将来到佛山。鼎盛的粤剧阵容自然带来经典的粤剧剧目。

  亮点三:盛大的拜“华光”仪式

  华光是粤剧戏行的祖师爷及保护神。按旧例,凡新戏台落成或戏班到某地演出,为趋吉避凶,开锣前必在戏台上拜祭华光祖师。现在每到华光的诞辰日(农历九月廿九日),凡是粤剧风行的地方仍然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历时一月之久的琼花粤剧艺术节就选择以粤剧界传统的“拜华光”仪式拉开序幕,仪式按旧例举行,隆重而典雅。届时,来自粤、港及新加坡、欧、美等地的粤剧组织代表都将参加,地点就设在坐落于禅城区兆祥公园内的广东粤剧博物馆。

  亮点四:“庙会”上演“对台戏”

  旧时佛山,每到神诞日或盛大的节日,庙宇或广场总要举行盛大的粤剧庆祝活动。在庙宇举行的演出活动一般有一个戏班,而在广场举行的一般有2~3个戏班,他们之间互相斗戏、比戏,看谁唱得最好。艺术节将邀请粤西、广西等地能表演传统粤剧的优秀民间剧团、戏班,汇集在高明区世纪广场,同时同地设3个戏台,演出“对台戏”,恢复旧时那种斗戏、比戏的形式。

  亮点五:送戏到村镇便民又利民

  艺术节将大量演出安排在各区政府所在地,甚至镇、村,便于各区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就近便利地欣赏平时难得一见的剧(节)目。如《红豆新芽———粤港澳儿童粤剧才艺展演》等项目将安排在广场上进行,佛山青年粤剧团将组织《小周后》等优秀精品剧目,赴全市五区公益巡演。

  正本清源 再现粤剧三百年辉煌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是佛山人的骄傲。从佛山的文化历史来看,粤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历数百年而不衰,演数百年而不弃,这一个曾经拥有近亿观众、拥有五大流派、各大唱腔的剧种,在佛山发源、发扬、壮大,名伶辈出,名剧屡就,绵延三百年,可谓是一个奇迹。

  佛山的确是孕育粤剧的肥田沃壤,就因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粤剧在佛山根深叶茂。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弘扬,是粤剧在佛山根深蒂固的内在原因。粤剧在佛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的戏剧曲艺活动一直没有停顿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群众文艺的投入,文化部门积极举办了系列的曲艺评选、评奖活动,大力推动和促进了群众戏剧曲艺的繁荣。顺德区在1991年“中国曲艺之乡”评选中,8个名额就占了3个———均安、容桂、大良,足见佛山市曲艺事业在全国的影响。

  历史上,佛山人热爱粤剧曲艺蔚然成风。浓烈的音乐、戏剧氛围,入戏行人数众多,不断涌现出类拔萃的人才:现代粤剧五大唱腔艺术流派的创始人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名扬、廖侠怀;名噪一时的红伶千里驹、姜魂侠、李海泉、梁荫棠、庞顺尧、林超群、林小群、罗家宝等;编剧名家黎奉元(绰号甩强马骝)、张始鸣、黄鲁逸、南海十三郎、陈卓莹、望江南等。他们的传世作品,还有各具特色的“薛腔”、“星腔”、“乞儿腔”等剧目、音乐,影响着一辈又一辈的粤剧传人。

  当时的戏曲演出相当红火、活跃和繁荣:“八音柜”、“锣鼓柜”、剧社星罗棋布;唱“大棚戏”(已失传)、讲“古”(故事)、唱龙舟等众多粤味曲艺形式随处可见;各级曲艺队、说书组、乡镇文娱组、曲艺社、文艺宣传队等粤曲业余组织相继成立;往往一条村、一处街市有十台、八台粤剧演出。

  今天,佛山的群众性粤曲、曲艺活动更是进入了繁荣兴旺时期,每个镇(街道)均有戏曲协会组织,400多个曲艺社,活动骨干近万人,每年演出6000多场。人们古今相沿的对欢乐喜庆的向往和追求,为戏曲提供了经久不衰的演出市场。不管是广场戏还是春班戏、秋班戏,共同的特点是于村野空旷之地,筑棚为台,设地为席,万目共睹,四方同庆,看戏的人群熙来攘往,笑语欢声,周围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人们在这种环境之中享受情感的安宁满足和祈求生活的安康吉祥。

  佛山居民素有喜爱粤剧的传统,不仅爱听,而且爱唱,也拥有一大批热心观众和票友。民间十大粤曲唱家的10场巡演,共2万多人观看了演出。活动是从去年9月开始,整个活动发动面广,参与队伍热情高涨,不少演出的戏剧、曲目都是业余队伍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这些人热爱粤剧,唱家和观众都是揣着一颗灼热的爱心,充分显示了植根于广泛群众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具有无尽的魅力。

  粤剧曲艺成为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如去年9月,南庄新落成的文化中心大剧院一连举办了15场粤剧晚会,由广东著名粤剧一团、二团担纲表演,分别演出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伦文叙传奇》、《女儿香》、《三跪九叩寒江关》、《六国大封相》、《柳毅传书》、《红丝配》等7台群众都非常熟悉的大戏,吸引了众多粤剧爱好者观看,场场爆满,堪称当地一大文化盛事。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打响粤剧大品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地方与地方的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的强弱,“文化也是生产力”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粤剧艺术是佛山建设文化名城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粤剧的发源地及发展中心之一,佛山对粤剧的传承和弘扬责无旁贷。在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之后,佛山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提出打造佛山文化名城的文化发展战略,粤剧成为佛山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佛山倾力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而佛山此次举办的粤剧艺术节就是其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充分反映了佛山在与周边地区文化竞争上的一种策略。

  与广州、深圳等文化中心城市相比,佛山在文化竞争的整体实力上、在文化的多样性上显然与这些城市有一定差距,与其进行全面比较,不如取其一点,力争单打冠军。粤剧文化是佛山的强项,如果继续扶植与弘扬,一定能达到做大做强这一优势文化的目的,这种文化竞争,佛山市有关领导把它叫做错位竞争。而此次粤剧艺术节政府主导、演员唱戏的活动模式,无疑将使本已兴盛的佛山粤剧更上层楼,粤剧也会成为“魅力佛山”最具魅力的重要部分。

  随着琼花粤剧艺术节的举行,历经数百年沧桑一度沉寂之后的粤剧重新崛起,当年“红船缀停晚沙,万人围看琼花”的历史辉煌无疑将再现佛山,佛山也将成为新时期粤剧振兴、汇聚与繁荣的希望。

  《华南新闻》 (2004年08月27日 第三版)
《洛水情梦》

《小周后》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