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催开两个文明花——赣县“农民夜校”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03:39 大江网-江西日报

  “果树如何施肥才更均匀,肥力更持久?”8月22日上午,赣县吉埠镇社建村委会的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教室内座无虚席,来自县果业办的老师先讲了一些理论知识,约一小时后,课堂便搬到了村支书戴华玲的果园里。只见老师拿起一把锄头绕着一棵果树开了一条圆沟,“沟的直径要与树冠相等。”老师边示范边讲解。

  这就是深受赣县农民欢迎的“农民夜校”上课的一幕。有固定的教室,有示范的基地,农忙时晚上开课,农闲时白天学习。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深奥晦涩的科技术语化为直观易学的实践经验,昔日的“土把式”终于吃上了合乎胃口的科技大餐,满怀信心地开发新产业,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致富新路。

  传授科技知识的课堂

  “鱼的老三病有烂腮、赤皮、肠炎,属细菌性疾病,但在症状上与病毒性出血较为相似……”听到这么多专业术语,能真正理解并消化的农民当然不多。虽然“农民夜校”上课运用挂图、光盘等直观教学课件,但受文化水平低的困扰,农民对纯理论课的热情并不高。

  如何让“阳春白雪”走近普通农民?从2003年3月开始,赣县在构建县、乡、村、组四级农民培训体系的同时,把“农民夜校”课堂授课与产业基地现场讲解结合起来,要求夜校的老师不能一味地高谈理论,而要按照农时,抽出一半时间深入到田间地头,结合各村组农户所发展的产业,到果园、栏舍、鱼塘现场讲解管理、防疫、治病等实用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疾病诊断、果园打理等技巧,让农民在实践中掌握科技知识。

  吉埠镇大溪村村民沈艺发原来种脐橙时,给果树灭虫,一个月喷三四次药,花费达7000多元,虫子不但没少反而一代比一代多。沈艺发向书本和专家请教,但晦涩难懂的科技术语让他感觉像雾里看花。“农民夜校”的老师来到了他的果园,现场抓了几只成虫、幼虫做标本,讲解如何掌握灭虫的最佳时机。沈艺发终于认识了一代幼虫,掌握了灭虫的最佳时机。现在他的果树每月最多喷一次药,仅此一项每月就节省四五千元。有了科技做靠山,老沈开始放手大干了,他的脐橙园面积已近百亩。

  吉埠村农民吴新发自家建有10多平方米的栏舍,养两头猪都觉拥挤,可年出栏50头的养猪大户王光青家里,同样大的栏舍却养下10头猪。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土秀才”王光青走上了“农民夜校”的讲台,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给村民们讲解熟喂改生喂、从小猪到中猪到大猪的不同饲料搭配,栏舍的冲洗与保洁等技术。课堂上,吴新发听得津津有味,他说,看来现在不学科技根本赚不到钱!

  深入浅出的技术培训使“农民夜校”每次培训都严重超员。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全县各级“农民夜校”为农民举办培训班3309期,无偿培训农民超过30万人次。

  孵化新型产业的基地

  茅店镇洋塘村紧邻贡江,为沙质土地,易涝易旱,“晴三天用水车,雨三天就搬家”。缺水制约了养鱼业的发展,2000年全村养鱼户不过二三户。原来这里的农民以种植工业用蔗为主,县里的糖厂倒闭后,农民把目光投向了效益更高的水产养殖业。涉足一个全新的产业,谁心里也没谱。是“农民夜校”推出从鱼苗到小鱼到成鱼的全程式跟踪培训,让村民很快掌握了养鱼技术。洋塘村在短短四年时间内便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村近八成农民成为养鱼专业户,仅鱼苗孵化户就有6户。该村已成为赣南最大的鱼苗供应集散地,并辐射到福建、湖南、湖北等省。

  有了“农民夜校”这盏导航灯,赣县创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圳速度”。从“农民夜校”走出的农民,有了科技的武装,投身新产业再也不会茫然无助。樟溪村农民邓称棋原来只会种水稻,房前屋后种几棵果树,但不懂管理,果树产量低,果品质量也不高。去年村“农民夜校”举办了四期“无公害脐橙种植技术”培训,使他知道了拉枝整形可以促进分蘖,让果树提早挂果;多用生物农药、有机肥,可以提高果品的品质;并了解到目前县内无公害脐橙的卖价比普通脐橙高四成这一重要信息。如今,邓称棋已是200亩脐橙园的园主,养了10多头猪,他采用“猪—沼—果”的生态模式培育绿色果品,向高效农业进军。

  有了“农民夜校”这个学习科技、交流经验、互通信息的平台,在短短三年时间内,赣县的脐橙、烤烟、席草等特色种植业增长59.2%,特种水产等养殖业增长66.96%。

  反迷信除陋习的长城

  “农民夜校”也成为驱除农村赌博、迷信之风的一剂良药。吉埠镇水南村前些年赌风较盛,村支书称,都是太“闲”惹的祸。水南村耕地匮乏,人均不足5分田,以前村民们眼光只局限于“田里刨食”,庄稼活干完后闲得无聊,便把赌博、参与迷信活动当成消遣与精神寄托。

  “农民夜校”启动后,水南村在7个村小组分别建有7个教学点,向科技要效益,使得水南人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民们也跳出了自家责任田的束缚,开拓种果、养鱼、种烟等新产业;即使是从事传统的水稻种植、生猪饲养,也一定要上规模,生产方式有了看得见的变化。学习忙了,致富的路广了,水南人再也没有闲工夫赌博了,迷信之风也失去了市场;兜里有钱了,大家也不再为蝇头小利而争得头破血流,村民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走进“农民夜校”的妇女,通过种养专业技术的学习,在家里也能赚到与外出打工男人一样多的钱,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水南村的农妇汤华新原来经常被丈夫责骂,去年在“农民夜校”培训后,毅然投身市场行情看好的养猪业,一气养了5头仔猪1头母猪,当年就有6000多元收入。今年她养了3头母猪,预计出栏100头商品猪,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农民夜校”不仅让农民钱包鼓起来了,也让他们的精神充实起来了,如今,在赣县,“不信神灵信科技,拆了庙堂建书堂”的现象比比皆是。

  (邱日来 本报记者 鄢玫 刘勇 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