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心头的人影(心香一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8日04: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章洁思

  父亲靳以辞世时我才十五岁,但在与父亲朝夕相处的十五年里,有许多人影,储藏在心头,任何风都吹不散。

  黄源叔就是这样的一位长者。他出现在我年幼的记忆中,伴随着我依在父亲身旁时童年的欢笑。

  大约在1954年间,我们住在长乐路薄园的三楼。只要听见长长的楼梯上有嘎吱嘎吱的脚步声传来,我就会飞奔到楼梯口去看。那些日子,我经常会迎来黄源叔。他总是穿着一双破皮鞋,衣服也随随便便,很平易近人。我一见他,就回过身去大声向父亲报告:“黄源来了!”这下可好,一把被他反手捉住,问我:“叫什么?叫什么?”我只得老老实实叫他一声:“黄源叔叔!”他这才把我放开。

  三年前,我的一位儿时朋友找到了我,在重逢欣喜之余,她又跑到杭州,把见到我的消息告诉了黄源叔的夫人巴一熔阿姨。那时,黄源叔已在浙江医院住院多年。他们听说我的情况,都万分高兴。黄源叔立即寄来了他新出版的《黄源回忆录》,并亲笔题词,巴一熔阿姨也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这封动情的信我读了又读,尤其是回忆他们与父亲交往的那些段落,令我备感亲切。巴阿姨在信中说:“……想起您爸爸的种种友情,使我们深深地怀念,情不自禁地热泪满眶。”而殊不知在此地读信的我,也情不自禁,在每一遍阅读时都热泪满眶。

  我把这些令我热泪满眶的深情的回忆抄录如下:

  “在三十年代黄源和靳以就是文坛好友,在黄源编的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靳以的作品。解放后,黄源穿着军装去看靳以,靳以热烈欢迎。靳以满腔热情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并对黄源个人生活非常关怀,好像要尽力帮助黄源弥补在十一年战场上带来的艰苦和贫乏。他首先送给黄源一块表,长方形的表型,金色的颜色,黄色皮表带。这只表黄源带了很多年,直到孙子黄小华上中学没有表送给了孙子。靳以看见黄源穿着布鞋又送了一双黄色厚底皮鞋给他。这双鞋一直穿到浙江来,要不是动乱,这两件礼物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如今在多次动乱中已不知去向,但它们仍在我们心中。

  1950年我从济南华东大学来到上海,您的爸妈专门请我和黄源吃西餐。我猜他们的心思是让我这个女兵开开眼界尝尝外国菜。我还记得您的爸爸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吃,自己却不大动刀叉,好像是专门慰劳我似的。一个劲地把盆子向我面前推,劝我多吃些。

  我和黄源多次到您家中去,喝茶,喝咖啡,谈天,也多次见过您。”

  翻开父亲的相册,有一张半个世纪前,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时的抬棺照。照片上的抬棺者都是当年崇敬鲁迅先生的文学青年。我从上面一眼就认出了年轻的父亲,他微低着头,虔诚地扶着棺木。他所站的是左边的一排,排头是巴金,依次往后是胡风,再往后,就是父亲那张年轻悲伤的脸庞。

  关于那天的抬棺者,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作了不少考证,并找来多张当时从各个角度拍的照片,一一辨认。后来终于看清,在父亲与胡风之间,还有一位抬棺者,那就是黄源叔。黄源叔自己也曾指着照片说:“我在这一排里。”那就是左边的一排。因为他个子较小,又夹在两个高个子(父亲和胡风)中间,所以不仔细看是难以认出的。

  那天的情景父亲曾有这样的叙述:“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把我从梦中惊醒了。只记得张开眼便看见河清的一双红肿的眼睛,没有什么话说,也说不出什么来,就随着他到大陆新村去了。”

  然后,他这样叙述:“……到了最后,我是被派定为抬棺人之一。除开我,记得还有鹿地、周文、沙汀、巴金、河清、烈文、天翼、胡风。”(靳以:《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

  这里提及的“河清”,就是黄源叔。“河清”是黄源叔的字,年轻时,许多朋友都这样称呼他。三十年代,父亲与黄源叔就是文坛好友。那时,他们各办一份杂志。黄源叔是《译文》,父亲是《文丛》。由于共同钟情的文学事业,他们之间来往十分密切,互相写稿约稿。到了“八一三”之后,大型刊物难以维持。为适应战时之需,上海的四种大型进步文学月刊联合创办了一个小册子形式的文学期刊《烽火》,这四份期刊其中就有《译文》和《文丛》。那是大敌当前的年代,这些文坛好友团结起来,以文学为武器,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去。

  我的母亲告诉我说,当她还是一名女学生正与父亲谈着恋爱时,他们四个好朋友:她、她的同班好友萧珊,还有巴金和父亲,一群年轻人经常相约说古道今,曾有非常快乐的时光。说起黄源叔,母亲还笑他胆小。说是那时索非要给大家打防疫针,轮到黄源叔,他把衣袖一会儿撸上一会儿撸下的,就是不敢打。母亲说,后来听说黄源叔去了延安,她还不敢相信,疑惑他怎么敢去打仗。但,事实说明,信念是伟大的。黄源叔也是伟大的。他为革命信念所驱,勇敢而无所畏惧。他所走的道路,他的一生,都证实了这一点。

  如今,父辈们都一个个走了,他们远走到另一个世界,不知是否还有欢乐的聚会,不知是否还有钟情的文学?但愿一切都能延续;但,他们与我们,毕竟永远地天人永隔了。

  然父辈的精神是不灭的,储存在我心头的人影也永远不会被风吹散。任凭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我心底珍藏的人影坚不可摧。他们,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仿效的楷模,是我最为珍贵的宝藏。

  每当微风轻轻吹拂,树叶儿沙沙作响,婆娑的树影在阳光下显出美丽的影像时,我心头的人影也会不由自主浮现眼前。黄源叔的音容笑貌是如此生动,如此年轻,永远不会改变!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28日 第六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