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破解宏观调控善后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8日10:18 南方都市报

  推荐

  算上正在进行的这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五次宏观调控。从前四次的经验来看,宏观调控在防止经济过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主要依赖行政指令性行为来实施的调控政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次宏观调控,在海南和北海留下了大量烂尾楼,这至今还是许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比不愉快记忆更难以驱散的,是泡沫迸裂之后银行大量的坏账,而这似乎已成为每次宏观调控所必然要带来的惯例性代价。这足以让正在进行第五次宏观调控的中国保持足够的警醒。如何使经济能够实现软着陆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不留下大量“后遗症”?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以往不同,此次宏观调控,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政策线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行业首当其冲,成为被调控的对象,这当中主要是民营企业。闲置的厂房和设备也就成了他们难以承受之痛。

  在整个社会的融资结构严重依赖银行的格局没有明显改变的前提下,此次宏观调控中产生的成本,最终在相当程度上还会由银行来承担,这可能就会表现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回升。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新一轮呆坏账的产生?多数经济学家指出,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将停建缓建项目的资产盘活。对民营企业来说,这也应该是最好的救济之途。盘活的一个大好机遇就是国家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此次改革中,为多方所诟病的投资审批制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核准制和备案制。

  对于这次宏观调控中被停建或缓建的项目,在转变宏观调控方式后应该分两种情况分别加以盘活。有些项目自身尚有生命力,只是其生命力被行政审批耽误了,但仍有发展的潜力,对于这样的项目,以企业为主的各方应针对企业具体情况继续探讨存活的方式。这部分呆坏账就是特殊的呆坏账,只是暂时性的呆坏账。对于那些本身经济基础弱,又在宏观调控当中被叫停的项目,应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加强自身信息在行业内的流动,寻找挽救的机会,可以寻求行业内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重组,尽最大可能盘活资产。政府也应该面向市场,在提供信息等方面有所作为。而尽可能“完美”善后的根本前提,当然就是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原载《法人》杂志第8期,本报有删节)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