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车改:让腐败从车轮下消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8日10:50 广州日报大洋网

  公车改革,一直以来便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据资料显示,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已有公车约350万辆之多,每年耗资达3000亿元之巨。而与此同时,公车私用、变相专车以及保养、维修方面的众多“猫腻”,更久为群众所诟病,直斥为“车轮下的腐败”。

  从节约开支、转变作风、遏制腐败的角度出发,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各地相继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后,广东试点单位的交通费用普遍节省了30%左右,一个县(区)或市直机关每年可节省数百万、上千万元不等,广州天河区车改后每年也可节约158万元。可以说,车改试点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多赢局面:公务员方便了工作和生活,政府减轻了财政负担,老百姓的抱怨也相应地减少。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公车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目前的试点工作尚处于一个摸索阶段,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作为纳税人,老百姓也当然有权利对车改进行监督,提出疑问。

  比如,会不会出现“钱照拿,车照坐”的情况?一些领导干部会不会利用职权、影响,继续占用单位的留用公车,或向下属单位、企业“借用”车辆?虽然有的单位出台了一些措施,例如诫勉谈话、扣发补贴等,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领导的“招呼”、“面子”往往比“三令五申”好使,否则如今也不会出现公车私用屡禁不止的状况。何况“×长大人”屈尊“借用”,下属如何拉得下“铁面”?

  又如,补贴标准怎么定才合情合理?公车货币化改革,实际上是交通工具“民办公助”,其最大特点是:私人买车,公私兼用。用于公务的费用公家补贴,用于私人的自己承担。公用、私用比例(比如七三开、六四开)是如何测算出来的?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不同业务如何“定价”?原来的各种“黑洞”会不会藉此穿上合法的外衣?比如保养、维修,有的单位会不会把原来的“猫腻”混进现在养车费的测算?再比如,按原来的规定,有的领导是禁止上下班公车接送的,现在是算“公”呢,还是算“私”?此外,公务交通补贴会不会超出了职务消费的范畴,变成职工福利?

  提这些问题或许太“苛刻”,但纳税人的血汗钱,用起来还是“苛刻”一些好!(来源:广州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