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贷款 服务“三农”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02:28 人民网-华东新闻 |
卫东柳 萌童飚 “有今天这样的收益,一是政策好,二是多亏农村信用社的帮助。”承包100多亩农田、今年收入能达到近20万元的全国种粮大户毛金岳,日前动情地对笔者说道。 衢州市衢江区是浙西欠发达地区,也是典型的山区农村,4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38万,占95%。过去,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缺乏,不少农民无心种田,靠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不过,近年来,衢江区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了,这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创新农贷机制的努力密不可分。“是信用社帮助了我们。”这是当地农民的一句心里话。 解决农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加大农贷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然而,由于农业产业的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以及农户人口构成、经济状况、信用程度不一等问题,农村信贷管理难度很大。怎样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保证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对此,衢江区农村信用联社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办法。 以人为本 充满活力 以人为本,就是通过激活信贷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支农积极性,以扩大农贷投放、解决农民贷款难。2002年初,在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衢江区农村信用联社出台了农业信贷员贷款营销考核办法,首次将营销理念引入农贷管理机制。首先,“按量定员,划片定人”,根据各信用(分)社社区农贷业务存量大小及增量发展计划,确定各社农业信贷员职数,并根据不同类型,测出相应营销量考核指标及计酬标准,然后由信贷员自主选择管辖片。 其次,取消固定工资制,信贷员实际工资实行全浮动,依照业务完成实绩进行计酬,并实行“上不封项、下不保底”,彻底打破“大锅饭”,使信贷员个人收入与贷款业务直接挂钩,实行真正的多劳多得。 另一方面,建立信贷员制约机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在导入农贷营销机制的同时,配套建立信贷员风险基金,每个信贷员按全年总收入20%计提风险基金。联社设立专户,与信贷员贷款管理质量挂钩。 实施贷款营销制度一年半以来,全区信用社农贷规模增长62.5%,其增长幅度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同时,贷款质量明显提高。截至今年6月末,全区信用社不良贷款占4.38%,比实施贷款营销制度前的2002年末下降8.47个百分点。 信用工程 实现双赢 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发挥,不仅有待于内部经营管理的加强,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社会信用程度不高、信用社外部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借款人不讲信用,令信贷部门心寒,“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由此而产生。培育全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是衢江信用联社创新农贷机制的又一举措。 信用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农户家庭人口结构、经济实力、信用状况,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户”实行“手续简便、利率优惠、一次评定、周转使用”的优惠措施。在评定信用户的基础上,衢江区信用联社又开展了“信用村”评定工作,力求做到“利率更低、额度更高、手续更便”。 信用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收贷难”的矛盾。农户贷款的“门槛”低了。 不少农户反映:现在到信用社贷几千元,就像支几千元存款一样方便。他们不仅注重提高自己的信用意识,也关心起全村守信记录,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村“两委”也主动配合信用社工作,不少村两委如高家镇上湾村,大洲镇小丘源村等村都把评上“信用村”纳入村“两二委”自身任期目标,积极支持信用工程建设。 目前,衢江区农村“信用户”个数达70981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4.1%,信用村个数达到45个。2002年以来,信用社累计发放信用户及信用村贷款1.28亿元,通过优惠利率向农户让利近600万元。同时,“信用户”、“信用村”贷款回收率达99.2%,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改变作风 注重服务 过去,信贷员有“三怕”:一怕责任范围大,业务太忙;二怕贷款质量差,工作难做;三怕小额贷款多,手续麻烦。同时,信贷员工作不深入,责任性不强,服务不到位,农民也将因此得不到真正的帮助,还会觉得信用社“门槛高,架子大”。 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信贷员从“三怕”变成了“三盼”:盼责任片范围再大些,发展潜力大;盼责任片不良贷款、中小额贷款比例高些,清非潜力大、奖励多;盼责任片贷款总量大,贷款收息余地大、酬金高。不少信贷员主动要求扩大责任片范围及分管贷款总量,有的信贷员还主动提出到基础差、不良贷款较多的信用社工作。 随着贷款营销制度的实施,“等客上门”的现象也被“上门找客”所取代。信贷员的服务主动性大大增强,他们在各自的责任片内走村串户,及时了解农民贷款需求信息,与农户进行沟通,宣传信贷政策,提供信贷帮助。 因此,当地农民对此交口称赞道:“过去只听说上门催收贷款的,从未听说过上门推销贷款的,如今的信用社服务真到家。” 《华东新闻》 (2004年08月30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