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意大利爵士勋章获得者吕同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05:3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鸥
  吕同六先生送我的一本学术随笔集名为《寂寞是一座桥》,很诗意的名字,但听着吕同六先生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所钟爱的灿烂而悠久的意大利文学,看着他清癯的脸上一双眼睛神采焕发,想到这位从事了40余年意大利文学翻译研究的学者曾获得意大利国家最高荣誉———意大利爵士荣誉勋章等6大奖项,我想,这样的人怎么会和寂寞联系在一起呢?吕同六先生说,翻译是一项寂寞的事业,翻译家的寂寞是一座桥,连结着中意两国的文化和人民的友情。

  40多年前就读于列宁格勒语文系意大利语言文学系的吕同六在《世界文学》上发表他的第一篇译作莫拉维亚的短篇小说《橱窗里的幸福》开始,他就和意大利文学翻译和研究难解难分了。1962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卞之琳、李健吾、杨绛、罗大冈、罗念生、袁可嘉等名家为同事,更是受益匪浅。经历了“文革”磨难,在长达12年的业务荒废之后便是积蓄能量的大迸发:国内读者先是读到了吕同六翻译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蒙塔莱抒情诗,然后通过吕同六源源不断的译介了解夸西莫多的诗歌、皮兰得娄和达里奥·福的戏剧、卡尔维诺、莫拉维亚、夏侠的各具特色的小说、葛兰西的文论……吕同六率先撰文肯定意大利中世纪文学承上启下的作用;率先打破禁区,给予未来主义再评价。如同打开了一个百宝箱,吕同六让人们领略到意大利文学多姿多彩的魅力,他就像一个孜孜的采矿人,迫不及待地想把意大利文学矿藏中的珍宝开采出来向国人展示。翻译、研究、编辑齐头并进,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论翻译兼于一身,一个人势单力薄,他把同仁们组织起来,主编了多套意大利文学丛书,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意大利文学。苦于人才缺乏,他帮助两所大学创建了意大利语系和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超负荷地运转,使吕同六大病了一场。难怪意大利大使在授予吕同六意大利爵士荣誉勋章仪式上说:“意大利文学能够被中国人民了解,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吕同六教授。”

  现在吕同六先生身体渐渐康复,但仍然较虚弱,他还在忙碌,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撰写的《二十世纪意大利文学史》还在进行中,谈意大利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集《地中海的灵魂》和论意大利20世纪文学论文集《多元化,多声部》已出版,另外还主编了《意大利文学史》、《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文学史》、《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意大利反法西斯文学丛书》等。

  吕同六先生自己的翻译研究重点是抓意大利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高峰,即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20世纪文学。吕先生认为,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过去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拓展。人文主义表现在各个思想文化领域,人文主义精神实质体现为人是至高无上的,人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德、智、体全面发展,还有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相互依存。这些在今天也很有意义。现在提出的人文奥运,实际上基于古典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对现时的文学具有启示、推动、借鉴、移植的作用,如获诺贝尔奖的达里奥·福的戏剧(吕同六翻译过他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就是与文艺复兴时的喜剧一脉相承。欧洲的很多文艺形式如十四行诗、喜剧、短篇小说等都发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20世纪意大利文学与我们的生活和文学比较贴近,20世纪意大利文学很丰富,有6位作家获诺贝尔奖,过去介绍很少。像隐逸派诗人蒙塔莱、夸西莫多的诗歌,都是第一次介绍到中国。还有剧作家、小说家皮兰德娄的戏剧,他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二十年代就写了人的自我和社会强加的假面具的冲突,人的自我本质的沦丧,三十年代的剧本《高山巨人》写了艺术和现代化的矛盾,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才涉及,他的剧作思想很深刻,艺术上也有创新,我国八九十年代上演过他的戏剧。小说家卡尔维诺、莫拉维亚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有独到之处,技巧上匠心独运,吕同六和作家张洁编过10卷本的《卡尔维诺文集》,吕同六还编了《莫拉维亚文集》。

  谈到意大利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吕同六先生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鲁迅、郭沫若等都参与过意大利文学的翻译和评论,巴金、老舍、钱钟书等也参与过,译介作品有〈神曲〉、〈十日谈〉、皮兰德娄戏剧等,都是从别的文字转译的。五十年代偏重译介反映下层人民遭遇的新现实主义作品,如〈西西里柠檬〉等,也是从别的文字转译。改革开放后,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都有介绍,而且直接从原文翻译。我国作家王小波、阿城的小说受卡尔维诺的影响较大,诗人艾青、牛汉、吉狄马加等的诗作受当代意大利诗歌影响较大。八十年代以来,意大利文学翻译研究最繁荣,成就最大,相当一些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但吕先生对现状表示忧虑,意大利文学翻译和研究起步晚,起点低,空白多。总体来说翻译水平不能适应需要,与其他语种比有待提高,有影响的译本不多,评论、研究工作滞后,人才青黄不接。吕先生深感文学研究是翻译的前提,离开研究,文学翻译的水准和质量势必得不到保证。而能甘于寂寞清贫静下心来搞研究的人很少。

  吕先生现在想做的事很多,要把几部书写完编完,还想写些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的结合的短文,以利于普及。甘苦交织的文学翻译和研究在吕先生笔下是这样描述的:“诚然翻译的道路荆棘充塞,长夜伏案,斟字酌句,苦不堪言,但归根到底,每一次的译事,仍然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修炼,一次令人意外的欣喜的收获。”他还引用了薄伽丘在《十日谈》里的至理名言:“诗人在他们的作品里,比富人在他们的仓库里找到更多的面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8月30日 第七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